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9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桑寄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吴雯丹,陈洪,黄桂琼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桑寄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出钩藤、桑寄生药对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基因名片数据库(GeneCards)及DisGeNET数据库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的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平台(Venny)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CentisCape 2.2插件提取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并构建“有效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出钩藤-桑寄生的活性成分32个,作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靶点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主要集中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钩藤-桑寄生药对可通过调节AKT1、IL-6、TNF、VEGFA等核心靶点调控AGE/RAGE、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TNF、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

疏肝解郁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Meta分析及GRADE评价

吴洋,王宇,李柏辰,王保福,王显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疏肝解郁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10月。对纳入的结局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心绞痛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抑郁有效率)、抑郁量表评分[抑郁症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C-反应蛋白(CRP)进行Meta分析,对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最终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涉及病人1 828例。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联用疏肝解郁中药可降低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SMD=-0.89,95%CI(-1.20,-0.58),P<0.000 01],提高心绞痛有效率[RR=1.29,95%CI(1.23,1.36),P<0.000 01]和心电图有效率[RR=1.21,95%CI(1.08,1.36),P=0.001],改善抑郁有效率[RR=1.50,95%CI(1.33,1.71),P<0.000 01],降低HAMD评分[SMD=-2.17,95%CI(-2.90,-1.44),P<0.000 01]、SDS评分[SMD=-1.73,95%CI(-2.33,-1.13),P<0.000 01]及CRP水平[SMD=-1.81,95%CI(-2.06,-1.55),P<0.000 01],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GRADE分级结果显示,中医证候积分的证据质量为极低级,心绞痛有效率和抑郁有效率为中级,心电图有效率、HAMD评分、SDS评分为低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疏肝解郁法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病人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八段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孙垚,任庆华,金娜英,班宜奎,张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八段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脏康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八段锦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994例PCI术后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MD=3.32,95%CI(1.60,5.04),P=0.000 2]、冠心病PCI术后[MD=7.48,95%CI(6.30,8.67),P<0.000 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降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D=-67.11,95%CI(-90.51,-43.71),P<0.000 01]、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17,95%CI(0.08,0.37),P<0.000 01]低于对照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八段锦结合常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进行干预,在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因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且缺乏较高级别证据,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中医健身功法干预心脏康复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叶雪姣,王师菡,吴茜,杨盈天,代金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CiteSpace 6.1R2和VOSviewer软件分析中医健身功法干预心脏康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作为资料来源,检索中医健身功法干预心脏康复的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 6.1R2和VOSviewer软件对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检索获得文献1 922篇,筛选后纳入197篇。该领域的发文量从2016年至今大致呈上升趋势;涉及作者202位;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0篇)、福建中医药大学(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篇);研究热点集中于八段锦、太极拳干预冠心病的康复。结论:中医健身功法干预心脏康复极具优势,发展空间广阔,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未来各研究机构之间需加强交流合作,完善中医健身功法干预心脏康复的疗效评定标准,深入探索康复机制。

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探究沈宝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

王骁腾,陈苗苗,孙敬雯,洪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探究沈宝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2月—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沈宝藩教授门诊以冠心病作为第一诊断病人的病例资料,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沈宝藩教授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沈宝藩教授治疗冠心病方剂329首,共涉及中药11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中药依次为川芎、丹参、当归、陈皮、红花。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辛味、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心、肺、肝、胃经为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较高的前5位药对为:丹参-川芎,红花-川芎,当归-丹参,红花-丹参,当归-川芎。核心药物为川芎、丹参、陈皮、当归、红花、太子参、葛根、郁金、炙甘草。结论: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较好地反映了沈宝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与益气、养阴结合辨证施治,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有效组方。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

舒血宁注射液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和凋亡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

荣卓,邵静,马素娟,苗莹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阿霉素组、舒血宁注射液低剂量组、舒血宁注射液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阿霉素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 mg/kg;舒血宁注射液低剂量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 mg/kg,同时腹腔注射1 mL/kg的舒血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高剂量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 mg/kg,同时腹腔注射2 mL/kg的舒血宁注射液。每日干预1次,连续干预7 d,建立心脏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含量及大鼠心肌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Phospho-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和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1(OP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阿霉素组大鼠心脏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绝对值降低(P<0.01),部分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血清cTnT增加(P<0.01),cleaved Caspase-3、Bax、p-Drp1蛋白表达增加(P<0.01),Bcl-2、OPA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阿霉素组比较,经舒血宁注射液干预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明显改善(P<0.01),血清cTnT水平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3、Bax、p-Drp1表达减少(P<0.05或P<0.01),Bcl-2、OPA1表达增加(P<0.05或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细胞凋亡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TET2重塑CXCR4 DNA甲基化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凋亡的影响

毛山,周明,段班燕,曹政,李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内皮细胞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趋化因子受体4(CXCR4)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探究AMI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50只,制备AMI模型,尾部注射TET2、CXCR4过表达质粒;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ET2、CXCR4、微管相关蛋白3(LC3)、P6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表达;甲基化检测CXCR4 DNA甲基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内TET2、CXCR4均表达上调,TET2、CXCR4均在心肌组织内过表达,TET2过表达促进CXCR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ET2 mimic组CXCR4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程度降低,CXCR4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自噬蛋白LC3、抑制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自噬蛋白P62、促细胞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2、CXCR4过表达进一步下调LC3、Bcl-2蛋白表达,上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TET2、CXCR4二者联合体现出最低LC3、Bcl-2蛋白表达,最高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以及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发展中,TET2通过降低CXCR4 DNA甲基化,促进CXCR4基因表达,进而抑制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上调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程度,促进疾病发展。

LncRNA FGD5-AS1靶向miR-16-5p/CREB1轴减轻缺氧/复氧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谢小芳,赵展庆,符妹垂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FGD5反义RNA1(FGD5-AS1)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微小RNA-16-5p/cAMP响应元件结合蛋白1(miR-16-5p/CREB1)轴的调节机制。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H/R组(缺氧6 h,复氧6 h),然后将H/R组细胞分别进行转染,分为oe-NC组、oe-FGD5-AS1组、oe-FGD5-AS1+miR-16-5p mimic-NC组、oe-FGD5-AS1+miR-16-5p mimic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qPCR)检测细胞中FGD5-AS1、miR-16-5p、CREB1的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裂解凋亡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分别验证miR-16-5p和FGD5-AS1、CREB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R组细胞中FGD5-AS1和CREB1的mRNA水平、细胞存活率、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miR-16-5p mRNA水平、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H/R组和oe-NC组比较,转染过表达FGD5-AS1基因的H9c2细胞中FGD5-AS1和CREB1的mRNA水平、细胞存活率、Bcl-2蛋白表达增高,凋亡率及miR-16-5p、cleaved Caspase-3、Bax水平下降(P<0.05)。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了FGD5-AS1、CREB1均与miR-16-5p有结合位点。结论:过表达FGD5-AS1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iR-16-5p表达,上调CREB1表达,抑制H/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

芹菜素调控Caveolin-1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管紧张素1-7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俞志军,张桂娟,陈丽新,杨森林,崔玉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芹菜素通过调控窖蛋白-1(Caveolin-1)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左室舒张功能的机制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CHF组、芹菜素组、Caveolin-1组及联合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均建立CHF大鼠模型。建模后24 h,芹菜素组大鼠腹腔注射2 mg/kg的芹菜素,Caveolin-1组腹腔注射1.2 mg/kg的Caveolin-1质粒的脂质体溶液,联合组大鼠腹腔注射2 mg/kg的芹菜素及1.2 mg/kg的Caveolin-1质粒的脂质体溶液,Sham组及CHF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大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血清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形态;电镜观察心房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生成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组织Caveolin-1、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结果:CHF组与Sham组比较,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Ang1-7及Caveolin-1蛋白、HIF-1蛋白、VEGF蛋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素活性(PR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芹菜素组、Caveolin-1组与CHF组比较,大鼠LVEF、LVFS、Ang1-7、Caveolin-1蛋白、HIF-1蛋白、VEGF蛋白及血管数目升高,LVESD、LVEDD、LVEDV、LVESV、AngⅡ、ALD、PR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芹菜素组与Caveolin-1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芹菜素组及Caveolin-1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芹菜素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并可通过上调Ang1-7改善心肌重塑从而保护心脏,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aveolin-1表达而增加心肌新生血管相关。

马钱苷调节AKT/AMPK/Nrf2通路改善氧葡萄糖剥夺/复氧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杨祎,贾健,魏小利,苟平平,袁媛,高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马钱苷通过调节蛋白激酶B(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改善氧葡萄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方法:将神经元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L-马钱苷组、OGD/R+M-马钱苷组、OGD/R+H-马钱苷组、OGD/R+H-马钱苷+ML385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线粒体形态;检测铁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4-羟基壬烯醛(4-H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辅脱氢酶Ⅱ(NADP+)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使用CM-H2DCFDA、C11-BODIPY581/591分别检测细胞内和脂质活性氧(ROS)水平;四唑盐(MTT)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AMPK、Nrf2蛋白表达。结果:OGD/R组神经元线粒体出现碎片化现象,嵴减少,线粒体膜密度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GSH/GSSG、NADPH/NADP+、SOD、GPX4相对活性、细胞活力以及Bcl-2水平、p-AKT/AKT、p-AMPK/AMPK、Nrf2水平下降(P<0.05),Fe2+含量、细胞内ROS水平、脂质ROS水平以及4-HNE、MDA水平、LDH释放量、Bax以及cleaved Caspase-3水平上升(P<0.05);马钱苷处理后神经元线粒体中的线粒体嵴变得较为完整,碎片化现象消失,OGD/R+L-马钱苷组、OGD/R+M-马钱苷组、OGD/R+H-马钱苷组较OGD/R组GSH/GSSG、NADPH/NADP+、SOD、GPX4相对活性、细胞活力以及Bcl-2水平、p-AKT/AKT、p-AMPK/AMPK、Nrf2水平上升(P<0.05),Fe2+含量、细胞内ROS水平、脂质ROS水平以及4-HNE、MDA水平、LDH释放量、Bax以及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P<0.05),且随着马钱苷剂量的增加,改善效果更显著;OGD/R+H-马钱苷+ML385组以上指标与OGD/R组趋势一致。结论:马钱苷可能通过调节AKT/AMPK/Nrf2通路改善OGD/R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

基于瘦素介导的PI3K/AKT通路探讨二甲双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李彩艳,王东枝,张冰,苏学勇,王东姝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大鼠肺损伤的作用及其对瘦素介导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85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73只进行模型制备,其中1只造模失败,剩余7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瘦素组、瘦素+PI3K/AKT抑制剂组、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瘦素组、二甲双胍+PI3K/AKT激活剂组,每组12只。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氧合指数(OI);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瘦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大鼠右肺湿质量/干质量;观察大鼠左肺组织病理;测定肺组织PI3K/AKT通路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部损伤加重,PaO2、OI水平降低(P<0.05),血清瘦素、TNF-α、IL-1β、CRP水平,右肺湿质量/干质量,大鼠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瘦素组大鼠肺部损伤加重,PaO2、OI水平降低(P<0.05),血清瘦素、TNF-α、IL-1β、CRP水平,右肺湿质量/干质量,大鼠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升高(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肺部损伤减轻,PaO2、OI水平升高(P<0.05),血清瘦素、TNF-α、IL-1β、CRP水平,右肺湿质量/干质量,大鼠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降低(P<0.05)。与瘦素组比较,瘦素+PI3K/AKT抑制剂组、二甲双胍+瘦素组大鼠肺部损伤减轻,PaO2、OI水平升高(P<0.05),血清瘦素、TNF-α、IL-1β、CRP水平,右肺湿质量/干质量,大鼠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降低(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二甲双胍+PI3K/AKT激活剂组大鼠肺部损伤加重,PaO2、OI水平降低(P<0.05),血清瘦素、TNF-α、IL-1β、CRP水平,右肺湿质量/干质量,大鼠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升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大鼠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瘦素介导的PI3K/AKT通路实现的。
综述与进展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国强,韩清华,陈小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冠心病(CHD)的关系。识别CHD高危病人有助于指导管理。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CHD之间存在复杂的病理生理关系。SII整合了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是评价病人全身炎症状况更敏感的指标。

巨噬细胞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毛亮,尚茹茹,刘晓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巨噬细胞自噬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互关系及分子机制和近年来自噬药物在AS中的研究进展。AS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参与了AS斑块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自噬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自噬可作为抗AS的潜在治疗靶点。

鸢尾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陈美华,阴怀清,阴崇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鸢尾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调控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鸢尾素作为一种与运动相关的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有积极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涉及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能量代谢平衡、改善血脑屏障等。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益气活血类方对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心功能、中医证候的影响

王滋,邢文龙,尚菊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类方对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心功能、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及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分为补阳还五颗粒组(31例)、脑心通胶囊组(49例)、养阴通脑颗粒组(31例)、对照组(33例)。补阳还五颗粒组给予标准化治疗+补阳还五颗粒+胶囊模拟剂,脑心通胶囊组给予标准化治疗+脑心通胶囊+颗粒模拟剂,养阴通脑颗粒组给予标准化治疗+养阴通脑颗粒+胶囊模拟剂,对照组给予标准化治疗+颗粒模拟剂+胶囊模拟剂。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NT-proBNP变化率、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补阳还五颗粒组、脑心通胶囊组及养阴通脑颗粒组LVE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补阳还五颗粒组、脑心通胶囊组及养阴通脑颗粒组治疗前后LVEDD、LVES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补阳还五颗粒组、脑心通胶囊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以NT-proBNP下降30%为标准,补阳还五颗粒组NT-proBNP下降≥30%的病人较其他3组多(P<0.05)。治疗后,脑心通胶囊组及养阴通脑颗粒组胸痛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脑心通胶囊组出汗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脑心通胶囊组面色紫暗积分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补阳还五颗粒能缓解病人神疲乏力的症状,脑心通胶囊能缓解病人胸闷、气短的症状且能更加全面地减轻病人临床症状。结论:补阳还五颗粒、脑心通胶囊、养阴通脑颗粒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心功能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定心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肖扬,王莹威,张啸宇,王鑑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定心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HFpEF病人104例。将病人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运用统计软件SPSS 26.0将病人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12周,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上联合定心汤加味治疗12周。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超声心电图指标[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e′)、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TRV)]、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循环炎症生物标志[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6MWT距离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5);两组LAVI、LVMI、E/e′、TRV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NT-proBNP、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GDF-15、sST2、Gal-3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53.8%(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联合定心汤加味治疗可以明显提高HFpEF气虚血瘀证病人的临床疗效。

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

陈李容,叶兴伟,陈佳,肖骅,陆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人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给予尼可地尔片5 mg,每日3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储备,运动负荷心电图变化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P)5个维度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储备均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AS、AF、TS、DP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L、AS、D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T段最大压低幅度较治疗前降低,ST段压低最大幅度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T段压低最大幅度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在尼可地尔治疗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人的治疗效果。

益气温阳活血方加减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ET-1、Hcy水平的影响

刘劲松,程晓昱,张叶祥,许绍信,刘志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方加减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对血清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六安市中医院2021年2月—2023年5月收治的112例AC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益气温阳活血方加减辅助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血清ET-1、Hcy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胸闷、胸痛、心悸、口唇发紫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23%)较对照组(72.7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LVEDV、LVEDD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LVEDV、LVEDD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Hcy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方加减辅助治疗ACS病人,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ET-1、Hcy水平,安全性良好。

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Hcy、CRP及LDL-C水平的关系

卓剑丰,张熹煜,钟言,李新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数据,进行IMT检查、中医辨证分型。根据IMT值分为斑块形成组(31例,IMT≥1.5 mm)、IMT增厚组(60例,1.0 mm≤IMT<1.5 mm)、IMT正常组(42例,IMT<1.0 mm);按中医证型分为气虚痰瘀证、气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瘀证、气虚血瘀证、肺脾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比较各组血清Hcy、CRP及LDL-C水平。分析高血压中医证型、IMT与LDL-C、CRP、Hcy的关系。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LDL-C、CRP、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T增厚组比较,斑块形成组LDL-C、CRP、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湿证高血压病人血清CRP、Hcy、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Hcy、CRP、LDL-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及IMT值的高血压病人血清CRP、Hcy、LDL-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气虚痰湿证病人血清CRP、Hcy、LDL-C呈高表达状态,且IMT与Hcy、CRP、LDL-C均呈正相关,可为高血压病人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病证结合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病人的临床特征

兰天仪,王子涵,鹿小燕,鄢泽然,张楠,王金平,李琳,陶庆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心血管疾病(CVD)血瘀证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最末次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RA合并CVD病人173例、RA病人245例、CVD病人2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证型划分血瘀证及非血瘀证。观察RA合并CVD血瘀证病人与RA合并CVD非血瘀证病人的临床特征差异;进一步观察RA合并CVD、RA、CVD病人中判断为血瘀证病人的临床特征差异;最后以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血瘀证病人中可能影响疾病状态的相关因素。结果:RA合并CVD非血瘀证病人相比于血瘀证病人血红蛋白(Hb)较低(P=0.047)。RA合并CVD血瘀证病人较RA血瘀证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更高;同时较CVD血瘀证病人女性更多,年龄、BMI、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吸烟比例更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PL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C反应蛋白(CRP)、Hb、血糖(Glu)、肌酐(Cr)、尿酸更低(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Glu、hs-CRP、Hb、PLT、CRP与血瘀证病人的CVD或RA合并CVD疾病状态相关(P<0.05)。结论:RA合并CVD血瘀证病人与RA血瘀证病人临床特征较一致,而与CVD血瘀证病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 min步行试验与代谢当量的相关性

何紫勋,侯雅竹,张妍,郑颖,王帅,闫玲燕,任晓宇,王贤良,毛静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6 min步行距离(6MWD)与代谢当量(ME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射血分数降低标准的CHF病人60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2次6 min步行试验(6MWT)。采集2次6MWD、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下代谢当量(METs-AT)、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6MWD与METs-AT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正式6MWT中6MWD、VO2peak、METs均较预行6MWT显著提高,分别增加5.02%、7.83%及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6MWT过程中,病人的心率、Borg评分、SpO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正式6MWD与METs-AT相关存在线性关系(r=0.78),方程式中决定系数R2和常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正式6MWT结果可作为评估运动耐量的准确测量指标,根据6MWT建立回归模型推导METs-AT适用于CHF病人的评估。

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谷世奎,朱丹丹,刘虹秀,郝亚逢,王献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本院行急诊PCI的AMI病人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与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PCI术后6个月,两组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氧脉搏均高于PCI术后1周,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LVEF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LVEF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一氧化氮(NO)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NO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NO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内皮素-1(ET-1)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的ET-1均小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ET-1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与25.00%,P<0.05)。结论: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能促进AMI病人PCI术后心肺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至确诊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坤,郭林静,梁法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诊断时间现状,并分析影响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缩短AAD病人的诊断时间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22年3月出院病例中有明确诊断依据的182例AA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分析其影响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2例AAD病人纳入研究,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数时间为16.95(8.00,32.18)h。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有突然发作的疼痛、疼痛程度轻、疼痛程度重、发热、休克、急性冠脉综合征样心电图表现、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双腔是影响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疼痛程度重、发热、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双腔是影响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人发病时疼痛程度越重、首次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腔,病人诊断时间越短;发病后需要从基层医院转诊的病人、发病后表现出发热的病人、入院后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的病人其诊断时间越长。提示需加强一线医师尤其是基层医院医师对AAD病人非典型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ARI影响因素分析

李娟,蔡庆慧,李少珂,耿俊义,张向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I)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3月于我院行3D全胸腔镜手术的286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胸腔镜组,选取于我院同期行常规开胸手术的16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按ARI诊断标准将3D全胸腔镜手术病人分为术后ARI组与非AR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ARI的影响因素。结果:胸腔镜组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LVEF、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6例胸腔镜手术病人随访显示,9例死亡、16例失访,剩余261例,58例发生ARI,203例未发生ARI。ARI组左室内径小于非ARI组,术后肌酐值、术前合并症占比、急诊手术占比、急诊手术占比高于非ARI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长于非AR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伴有合并症、行急诊手术治疗、左室内径>60 mm、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为术后发生A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3D全胸腔镜能有效缩短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时间,术后相对于常规开胸手术的心功能无显著差异,术前合并症、急诊手术、左室内径与主动脉阻断时间为病人术后ARI的影响因素。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及对血清CGRP、BK水平的影响

张琳,李松奇,金弘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及对降钙素缓激肽(CGRP)、缓激肽(BK)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五科病房招募的首次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7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龙虎交战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7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龙虎交战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及常规针刺基础上给予龙虎交战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CGRP、BK水平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并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BK水平、VAS评分、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血清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龙虎交战针刺组血清BK水平、VAS评分、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评分、血清CGRP水平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龙虎交战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76.47%(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刺法可有效调节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血管状态,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

张驰,李静,胡长阔,李敏,张云鹏,窦志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样性对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9月—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病人,所有病人均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及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叶酸、维生素B6和甲钴胺片联合治疗。比较不同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病人临床特征、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疗效,分析MTHFR C677T位点T等位基因对病人的影响。结果:120例病人中MTHFR C677T位点CC、CT及TT基因型病人分别为27例(22.50%)、56例(46.67%)和37例(30.83%),TT基因型病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占比均高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P<0.05)。治疗3个月后,不同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病人血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TT基因型病人Hcy水平下降程度低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病人脑卒中治疗总有效率为72.97%,低于CC基因型病人的92.59%(P<0.05)。携带MTHFR C677T位点T等位基因与血清Hcy水平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Hcy水平密切相关,可对脑卒中症状的改善和MCA狭窄造成影响。

脑卒中后疲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貌雯靖,罗颖,詹杰,詹乐昌,李双飞,李淑蕾,陈红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疲劳(PSF)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PSF病人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探讨PSF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PSF病人中,轻度PSF病人40例(36.7%),中重度PSF病人69例(63.3%)。单因素分析显示,轻度PSF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抑郁评分与中重度P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控制TG及HDL-C水平的情况下,纤维蛋白原(FIB)、DASS21-抑郁评分是PSF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IB、DASS21-抑郁评分每增加1个单位,中重度PSF的患病风险较轻度PSF分别增高0.628倍、0.055倍。PSF严重程度与DASS21-压力、DASS21-焦虑及DASS21-抑郁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FIB、DASS21-抑郁评分是PSF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清NSE、S100β及PPARγ水平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廖锋,张志坚,孙超文,马婧,林智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本院行介入术治疗的ACI病人18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86名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受试者血清NSE、S100β和PPARγ水平并进行比较。另根据研究组病人介入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清NSE、S100β和PPARγ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I介入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SE、S100β、PPARγ及三者联合对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NSE、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PPAR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后循环梗死占比以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后循环梗死、NIHSS评分较高及NSE、S100β升高均是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PPARγ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NSE、S100β、PPARγ联合预测ACI预后不良的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3.94%、0.940,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NSE、S100β、PPARγ水平在ACI介入术病人中异常表达,并与病人预后不良有关。NSE、S100β、PPARγ均对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具有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理论探索

从气血理论探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李星星,刘伟,李宇轩,李鹏,张园园,李冬,崔晓云,吴旸,林谦,李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医气血理论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血”中包含着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此外,“气”“血”与免疫系统具有功能一致性,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自稳是气血功能的具体体现,故调和气血即为调节免疫稳态。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注重调和气血;同时也通过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调和气血的中医药治疗策略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中通过恢复免疫细胞/分子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心力衰竭免疫调节疗法提供新思路,并丰富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从“瘀毒”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

李玉娟,吴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急重症,瘀久化热、热郁成毒、瘀毒互结致变是基本病机。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早期介入、全程管理的优势。解毒活血法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截断ACS的进展,有效减轻ACS病人心绞痛症状、炎性因子表达及血栓形成。本研究结合治未病思想和“瘀毒”理论,从治未病角度深入探讨解毒活血法防治ACS,以期为中医防治危急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从“中医金三角”探讨心力衰竭“毒邪”之演进

康亮,黎燚华,赵新军,褚庆民,李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金三角”理论为李荣教授总结古今医家理论,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心力衰竭病证治理论体系。本研究从“金三角”入手谈“伏毒”之演进,阐明毒邪为“金三角”基础上病理因素的进一步累积与积聚。在纵向演变方面,分析“伏毒”由营卫腠理至膜原宗筋络脉,再至深伏于髓的演进特点,进而指导针对毒邪之治疗;在横向关系方面,从“毒阈”角度阐述毒邪积聚与毒证发病之关系。

从“和化”法论治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张露露,张其慧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许彭龄教授基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运用“和化”法治疗该病,治验甚众。通过扶阳育阴,补益肾脾,推化邪实,以防传变,用药平和等具体方法,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基于少阴、少阳枢机理论探讨双心疾病证治思路

李睿一,赵海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医学“形与神俱”的思想与双心疾病之“心身疾病”的病理内涵相契合,对于双心疾病病人的治疗与预后均有优势。少阴、少阳枢机理论源起于《黄帝内经》,在双心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少阴、少阳枢机不利为发病源头,其演变化生之瘀、热、虚、滞4邪杂糅互化为重要病理因素。赵海滨教授由此以丹参、百合、酸枣仁、川芎4药组成活血清心、补虚调滞之双心方,结合柴胡剂、四逆辈和调枢机,以期为双心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开拓思路。

厚朴-枳壳以“辛开苦降”之法除厚腻苔的理论探析

伍甜甜,李心雨,李雪苓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本研究进行厚朴-枳壳以“辛开苦降”之法除厚腻苔的理论探析。厚腻苔常见于里证,提示痰饮、湿邪、食积等邪气积滞及脾胃升降功能的失司,治疗上可予以祛除邪气并调节脾胃升降。厚朴枳壳有理气消痰之功,对脾胃均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从药物属性来看皆有辛苦之性,对应脾胃有辛开苦降之功,因此,厚朴枳壳配伍可调节脾胃功能祛除厚腻之苔。基于此,临床针对不同疾病出现厚腻之苔,运用厚朴枳壳皆有除苔之效。
经验交流

符德玉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心系疾病经验

李云凤,符德玉,陈晓喆,马玉龙,侯春蕾,史鑫鑫,郑韫霆,宋雨晴,芦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气机升降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气机紊乱可扰乱心神,阻碍心血运行,致痰瘀阻滞血脉,发为心系疾病。符德玉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重调畅气机,临床用三合方、桃红通络方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拟剖析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心系疾病的内涵,结合符德玉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验案,为心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郭维琴教授基于“痰瘀同源”理论辨治老年高血压

张洁洁,孟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本研究总结了郭维琴教授在“痰瘀同源”理论的基础上浅析老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中医治法和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思路。郭维琴教授在长期的治疗经验中总结出痰和瘀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因素,基于“痰瘀同源”理论治疗老年高血压收效甚好。老年病人肝肾逐渐亏损,气血运行无力,津血同源,则易生痰生瘀,痰瘀进一步阻滞气机,或上蒙清窍,或郁而化火,或困遏阳气等,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郭维琴教授认为,治疗老年高血压当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以补益肝肾为基础,以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联合降压通脉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随症加减,寒温同调,散收并用,调和阴阳。

邓悦教授应用芪天丹利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例

王程,王佳,张淼,卢若竹,薛雯,邓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系疾病,表现为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胸闷、气短、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邓悦教授以新气血津液辨证为指导,抓住核心病机气、血、水的切入点,将益气、化瘀、利水的治疗思路贯彻本病的始终,病证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验案1则,分析阐述了邓悦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及常用的加减用药,为中医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程中提供思路与经验。

真性右位心心电图的诊断与分析

马志艳,王宏治,冯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本研究对真性右位心的常规心电图表现进行整理分析,以供临床诊断参考。真性右位心属于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畸形,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可通过十二导心电图、胸部X片及心脏超声进行确诊。因为是正常心脏镜像改变,若按正常心电图描记导联体系去判读,常误诊为侧壁心肌梗死及右心室大等,需要引起关注。

心律失常性晕厥导致淹溺继发肺水肿1例报道

万康,宁晓寒,王传庆,于波涛,刘向洋,李长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因心律失常性晕厥导致淹溺,继发急性肺水肿形成,在老年病人中鲜有报道,此类病人具有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等特点。本研究报告1例老年病人泳池中因意识不清发生淹溺继发急性肺水肿,就诊时发现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后续给予无创呼吸机、纠正水电解紊乱、抗感染等治疗措施,病人康复出院。通过分析晕厥的原因、淹溺的自主神经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并发症,提醒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尽早给予规范化的治疗措施,降低致残致死相关并发症,挽救更多生命。

重症肌无力合并炎症性肌病2例报道

李冠肸,畅雪丽,郭军红,张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重症肌无力(MG)合并炎症性肌病(IM)病人,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探讨MG合并IM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清免疫学特点及肌肉病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对MG合并IM病人做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