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8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生脉饮(党参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张赤道,吴文俊,邢作英,邱伯雍,朱明军,王永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生脉饮(党参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分子通路,阐明生脉饮(党参方)治疗CHF的分子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以及BATMAN-TCM平台获取生脉饮(党参方)有效活性成分及化合物潜在靶点,检索GeneCards、治疗靶点数据库(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CHF相关靶点;将化合物与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采用Cytoscape软件获得生脉饮(党参方)作用于CHF的关键化合物和核心靶点,使用R语言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并可视化,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CHF基因表达芯片,经过R语言软件包处理后验证核心靶点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将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再次验证,并将结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筛选得到35个有效化学成分、120个潜在靶点,获得菠菜甾醇、11-羟基兰金断肠草碱、α菠菜甾醇、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黄豆黄素、去氧哈林通碱等有效成分,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核心靶点,关键通路包括氧化应激、酪氨酸磷酸化修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GEO芯片验证结果显示核心靶点在健康组与疾病组之间差异表达明显。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生脉饮(党参方)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整体结合较好。结论:生脉饮(党参方)可能通过AKT1、SRC、EGFR、热休克蛋白(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多靶点和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心肌重塑、抑制细胞凋亡、调节雌激素、抗脂质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改善CHF。

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张淼,许贵鹏,陈利捷,林宝虹,吴正治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纳入芎芍胶囊对比单独使用常规西药或血府逐瘀胶囊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资料、评定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项研究,涉及1 30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7,95%CI(1.11,1.23),P<0.000 01]、提高心电图疗效[RR=1.22,95%CI(1.09,1.36),P=0.000 3]、降低三酰甘油(TG)[MD=-0.19,95%CI(-0.35,-0.04),P=0.02]、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D=0.13,95%CI(0.07,0.19),P<0.000 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减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明确,安全性较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雷忠义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的用药规律

杨波,郭楠,石伊娜,陈金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国医大师雷忠义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雷忠义教授2014年1月—2022年6月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处方用药,借助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等软件对纳入处方用药进行频数统计、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处方61个,其中36个处方涉及中成药,所纳入处方共涉及药物148味,排名居前10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丹参、五味子、三七、麦冬、陈皮、黄芪、瓜蒌、薤白、黄连、人参;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肺、肝、心、脾为主;关联规则发现常用的对药为五味子-麦冬、丹参-三七,常用的角药为五味子-陈皮-麦冬、丹参-陈皮-麦冬;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合,复杂网络发现核心方为雷忠义自拟方养心活血汤。结论:国医大师雷忠义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从“痰瘀”立论,注重祛邪与扶正兼顾,善用自拟方养心活血汤,动态辨证,随证加减。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庞舒文,黄伟毅,钟文芳,钱晶,赵月丽,吕亚娟,陈小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探索1994—2022年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的研究概况、相关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建库至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领域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查重、梳理后,通过CiteSpace 5.8.R3对该领域所纳入文献的发文作者、科研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结果:共纳入603篇文献,该领域年发文量整体呈现曲折上升趋势,发文量为13篇的王阶成为该领域的最高产作者,核心作者共计27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二级医院为发文量较多的研究团体,形成复方、补气剂、中药等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形成冠心病、心绞痛、用药规律等10个不同聚类,近年来突现强度最大的4个突现词为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安全性、Meta分析。结论: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示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28年内的研究概况,揭示当前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分析研究现况、预测热点趋势,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人工智能应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

张卉,王道清,程留慧,黄方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应用于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8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68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分别采用后处理软件Syngo.via(人工组)和联影AI冠状动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软件(AI组)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两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结果:AI组和人工组图像质量评价优、良、差病人分布及图像缺陷原因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病人共发生冠状动脉狭窄89例,其中人工检出83例,AI检出71例;无冠状动脉狭窄79例,其中人工检出60例,AI检出70例。AI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低于人工组,但特异度高于人工组(P<0.05),同时两者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应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CM(56〗成像的图像后处理,其图像质量评价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与人工相当,可用于临床辅助影像医师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

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欣宇,唐新桥,李兰,罗勇,陈慧敏,谢智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1∶1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辅助常规西医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9例,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神经损伤标志物、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χ2=4.523,P=0.033);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SV)快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指数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有效促进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动力,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与MRI病变部位相关性的Meta分析

廖萌,谢明国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与磁共振成像(MRI)病变部位的相关性,以增进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理解。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所有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与MRI特征相关性的研究,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30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不同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MRI病灶检出率各有不同。脑叶病灶:气虚血瘀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3.58,95%CI(1.92,6.65),P<0.000 1]、风痰阻络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0.45, 95%CI(0.29,0.79),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节病灶:风痰阻络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4.08,95%CI(1.96,8.50),P=0.000 2]、气虚血瘀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0.25,95%CI(0.11,0.54),P=0.000 4]、痰热腑实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0.27,95%CI(0.14,0.50),P<0.000 1]、阴虚风动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0.61, 95%CI(0.39,0.97),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干病灶:痰热腑实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3.04,95%CI(1.79,5.08),P<0.000 1]、阴虚风动证与其他证型比较[OR=2.18,95%CI(1.30,3.66),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脑病灶:阴虚风动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4,95%CI(1.05,7.71),P=0.04];其余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MRI病变部位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但上述结果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进一步研究验证。
基础医学论著

灵宝护心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录组学机制研究

芦瑞霞,林文勇,靳琪鹏,王肖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灵宝护心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喂以正常饮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喂养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灵宝护心丹低剂量组、灵宝护心丹中剂量组、灵宝护心丹高剂量组和他汀组。给予药物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通过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的病理变化。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灵宝护心丹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灵宝护心丹组的斑块及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斑块的胶原面积明显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灵宝护心丹组和模型组相比筛选出733个差异基因,富集到的通路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胶原蛋白形成、炎症信号通路等。结论:灵宝护心丹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改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关键通路。

芍药苷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周朝霞,张骥,赵媛,王肖潇,吕欢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盐敏感性高血压(SSH)大鼠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Dahl盐敏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高盐组(SSH组)、芍药苷组(PF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激活剂组(740Y-P组)、芍药苷+740Y-P组(PF+740Y-P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进行4周给药干预。采用动物无创血压仪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SSH组和740Y-P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不完整,部分血管内皮脱落,且内膜明显增厚、外膜有大量沉积物;PF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病理损伤较SSH组明显减轻;PF+740Y-P组大鼠主动脉血管病理损伤较740Y-P组明显减轻,但较PF组明显加重。与Control组比较,SSH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血清ET-1、TXB2水平均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P<0.05);主动脉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降低,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升高(P<0.05)。与SSH组比较,PF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血清ET-1、TXB2水平均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P<0.05);主动脉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升高,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降低(P<0.05)。与PF组比较,PF+740Y-P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血清ET-1、TXB2水平均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P<0.05);主动脉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降低,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升高(P<0.05)。与740Y-P组比较,PF+740Y-P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血清ET-1、TXB2水平均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P<0.05);主动脉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升高,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降低(P<0.05)。结论:芍药苷可以有效降低SSH大鼠血压,并改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脑血管形成及神经损伤的作用研究

林东晓,陈贞君,李华,黄星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血管形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测定外泌体径粒分布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TSG101、Alix表达;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外泌体(b-Exo)组、阳性对照(DP)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缩窄法构建VD模型,b-Exo组腹腔注射100 μL的b-Exo(100 μg/mL),DP组腹腔注射盐酸多奈哌齐(1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分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血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脑损伤相关因子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结果:从bEnd.3细胞分离的颗粒物呈圆形囊泡状,CD63、TSG101及Alix蛋白均高表达,说明该颗粒物为外泌体,记为b-Exo;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出现明显病理学损伤,血管形成减少,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NeuN表达减少,血清S-100β与NSE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b-Exo组和DP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海马CA1区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血管形成增加,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NeuN表达增加,同时,血清中S-100β与NSE水平降低(P<0.05)。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明显促进VD小鼠的血管形成,并修复神经损伤,对VD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BDNF/TrkB/CREB通路的影响

王文瑞,韩文华,董爱爱,王维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Dan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针刺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连续28 d 构建CUMS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连续14 d灌胃盐酸帕罗西汀混悬液,每日1次;针刺组针刺百会、太冲、神门,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针刺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水平;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BDNF、TrkB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海马BDNF、TrkB、CREB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H、ACTH和CORT含量上升(P<0.01),海马病理损伤严重,海马BDNF、TrkB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BDNF、TrkB、CREB蛋白及mRNA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血清CRH、ACTH、CORT含量下降(P<0.05),海马病理损害明显减轻,BDNF、TrkB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BDNF、CREB、Trk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腧穴“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HPA轴和调控BDNF/TrkB/CREB信号通路,改善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鹿茸多肽通过SDF-1α/CXCR4轴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丁爱国,王雁彬,李廷荃,李子娟,王继尧,曹佳颖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索鹿茸多肽通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趋化因子受体(CXCR4)轴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促进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并离断大鼠股动脉及分支造成肢体缺血、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作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将10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鹿茸多肽低剂量组、鹿茸多中剂量肽组、鹿茸多肽高剂量组、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低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中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高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将空白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胃等容量蒸馏水。鹿茸多肽低、中、高剂量组+抑制剂LY294002组先行腹腔注射再灌胃,于造模完第1天开始给药,每日1次,28 d后处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后外周血、骨髓中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给药后患侧腓肠肌SDF-1α、PI3K的阳性细胞数比例。结果: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比例模型组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其中鹿茸多肽低剂量组较鹿茸多肽低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鹿茸多肽中剂量组较鹿茸多肽中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鹿茸多肽高剂量组较鹿茸多肽高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给药组SDF-1α、PI3K的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及抑制组(P<0.05),鹿茸多肽中剂量组高于鹿茸多肽低剂量组(P<0.05),鹿茸多肽高剂量组高于鹿茸多肽高剂量组+LY294002组(P<0.05)。结论:鹿茸多肽通过SDF-1α/CXCR4轴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了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分化、PAD血管新生。

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对冠心病大鼠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乔福斌,甄胜达,张娜,李仕娴,乔鑫,张成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对冠心病(CHD)大鼠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构建CH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的45只大鼠随机分为CHD组、依洛尤单抗20组和依洛尤单抗40组,每组15只;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依洛尤单抗20组和依洛尤单抗40组分别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20 mg/kg与40 mg/kg。2周后检测各组心肌组织、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CHD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内皮素(ET)-1水平显著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降低(P<0.05)。依洛尤单抗20组和依洛尤单抗40组一氧化氮显著高于CHD组,其余指标均低于CHD组(P<0.05)。依洛尤单抗40组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依洛尤单抗20组,其余指标均低于依洛尤单抗20组(P<0.05)。结论:依洛尤单抗可抑制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保护CHD大鼠心肌组织,并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综述与进展

咖啡因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曼宇,范红玲,翟文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分析咖啡因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综述咖啡因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咖啡因是咖啡、茶和能量饮料等饮品的重要成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咖啡因的有害作用广为流传,咖啡因多被认为对人体有害,临床多认为咖啡因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有诸多学者做了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性研究试图证实咖啡因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因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显著关系,甚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负相关。

RNA结合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嘉欣,杨五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RNA结合蛋白的生物学意义,重点介绍其在心房颤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特殊类型心脏病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展望RNA结合蛋白转导蛋白β样蛋白2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作用。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郭于琳,姚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高血压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已经被用来研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阐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促进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并对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性别、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和COVID-19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豆,郗光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其大流行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既往存在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COVID-19中发生不良后果的风险很高。此外,COVID-19与多种心血管并发症有关,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肌病和血栓事件等。COVID-19和COVID-19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易感性增加可能与免疫失调和相关炎症机制有关。维生素D具有免疫、抗炎及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其在COVID-19免疫和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就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COVID-19的相关性及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及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浩,吴明祥,任海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高,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心轴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被证明可能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TMAO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中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综述TMAO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中药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楠,薛安宁,高利娜,张甜,冯芸梅,巩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指由脑卒中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统一有效的标准,且疗效较为局限,而中药能从多途径、多靶点、多系统对PSCI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不良反应少,在防治脑卒中所致的认知障碍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中药在治疗PSCI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中药有效成分及提取物、单味药、中药复方通过调控PSCI发生机制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安全、科学、合理地运用中药治疗PSCI提供一定依据,并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脑微出血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王子桓,朱旭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导致血液渗漏的一种亚临床性损害。以往认为脑微出血存在相较于脑内大血管病变危害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对脑微出血深入研究发现,脑微出血常常与脑白质损害并存,其发生部位与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综述脑微出血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脑微出血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机制及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后续两者相关性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王燕涛,付海燕,武赟堂,张明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1月—2022年8月在邯郸市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DCM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替米沙坦片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生活质量,随访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与77.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左室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均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简明健康生活量表(SF-36)评分均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随访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力衰竭加重率及住院率均更低(P<0.05)。结论:DCM病人应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心功能改善,并对相关因子水平进行调节,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获得更高的治疗效果。

β受体阻滞剂、稳心颗粒联合心脏康复策略治疗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徐凌云,顾迎春,李征艳,刘璐,王东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稳心颗粒联合心脏康复策略治疗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及心脏康复科住院,且诊断为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疾病及心律失常患病时长、初始心律失常情况等基线资料。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并且根据病人心率耐受情况个体化应用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理念管理如睡眠、心理管理;戒烟管理;营养管理;康复运动。治疗8周后两组病人均再次行24 h动态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检查,明确病人治疗的临床疗效、心肺运动耐量情况及安全性。结果:经过8周规范治疗后,对照组病人心前区不适症状缓解率为60%(24例),而观察组心前区不适症状缓解率为85%(34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31)。治疗后两组病人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总次数、室上性心律失常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无氧阈相对摄氧量(AT VO2/kg)、无氧阈代谢当量(AT MET)、峰值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美托洛尔、稳心颗粒联合规范化心脏康复策略可显著改善良性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减少心律失常次数,有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

阿托伐他汀联用脂必泰预处理对择期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

仇昌智,陆永光,黄芯芯,李仁敏,杨提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冠心病且择期行PCI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与联合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脂必泰治疗),每组50例。对两组血脂指标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心肌酶指标[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对比,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评价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效益。结果:PCI术前、术后及治疗5周后,联合组的各项血脂指标改善均优于他汀组,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指标也优于他汀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他汀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两组治疗5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88.0%、70.0%,联合组达标率更高(χ2=4.882,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择期PCI术前联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预处理,可有效降低病人血脂,减轻术后肝肾功能受损程度,保护心肌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轻其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治疗效果与经济效益良好。

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脂质运载蛋白-2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

范鸿儒,王栋,雷杰,陈昌贵,李立为,贺立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脂质运载蛋白-2(LCN-2)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ALHF)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72例ALHF病人,实施治疗,评估病人治疗1个月时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检测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LCN-2水平,比较治疗后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基线资料、血清sFRP5、LCN-2水平及治疗1个月时心功能,包括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清sFRP5、LCN-2水平与ALHF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172例ALHF病人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分别为77例、95例;Ⅲ级组治疗后血清sFRP5、LCN-2水平均高于Ⅱ级组(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血清LCN-2水平过表达对病人治疗后心功能有影响,可能是心功能Ⅲ级的风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检验显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LCN-2水平均与治疗后LVFS、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LCN-2水平单项及联合预测治疗后心功能Ⅲ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ALHF病人治疗前血清sFRP5、LCN-2水平可用于评估病人治疗后心功能,两项指标与心功能指标存在密切关系,并可用于预测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分级。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郑雁,胡飞,余国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384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按7∶3比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269例)和验证组(115例)。统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恶性MVA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F病人并发MVA的风险变量,并据此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模型组中MVA发生率为41.64%,MVA组体质指数(BMI)、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占比、红细胞宽度(RDW)均高于非MV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钾水平及NYHA分级Ⅱ级、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占比低于非MV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BMI、NYHA分级、RDW升高以及LVEF、血清钾水平降低均是CHF病人并发MVA的危险因素(P<0.05),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CHF病人并发MV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757,0.887),P<0.001]、0.810[95%CI(0.736,0.87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均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CHF病人并发MVA率与实际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BMI、RDW、LVEF、血钾水平、NYHA分级及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均是CHF病人并发MVA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预测CHF病人并发MVA的风险,进而协助医护人员识别高风险病人,进行个体化干预,降低MVA发生率。

血浆microRNA对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陈艳俏,杨翠,陈少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特定microRNA在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血浆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入选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心血管科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的40例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病人,入院后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32例为观察组,未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人血清肌钙蛋白I(cTnI)、B型钠尿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资料,并对两组病人血浆中特定microRNA进行检测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nI及BNP明显升高,LVEF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血浆miR-133 aRNA、miR-208 RNA、miR-1 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病人血浆miR-21R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iR-133a、miR-208、miR-1在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成为预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辅助评估心功能的潜在指标。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联合RT-3DE评价伴S状室间隔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杨小燕,夏纪筑,张玉佩,夏晓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伴有S状室间隔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病人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重度AS病人,按照是否合并S状室间隔分为狭窄组(36例)与s-狭窄组(36例),再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常规心脏超声参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容积参数及射血分数(3D-EF),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左室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圆周应变(GC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s-狭窄组的室间隔基底段厚度(bIVS)、室间隔中段厚度(mIVS)增加;GLS、GRS降低,GCS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狭窄组的室间隔-升主动脉夹角(Ao SA)减小;与狭窄组比较,s-狭窄组病人bIVS增加,Ao SA减小,GL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合并S状室间隔的重度AS病人的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

抗肿瘤相关性心脏损伤临床特点及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疗法干预模式探讨

苏菲,张富强,夏莎莎,刘春燕,何凤娟,娄彦妮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多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及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3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内科、心内科、放疗科、普外科就诊,并在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损伤的门诊和住院肿瘤病人5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抗肿瘤治疗后引起的心脏损伤情况,包括心脏损伤的病因、疾病种类、临床表现、病程、中医干预方法、对肿瘤治疗的影响和预后等。总结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对病程和疗效的影响及中医早期干预的优势。结果:56例病人引起心脏损伤的病因中化疗和免疫治疗比例最高,较其他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化疗药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引发心脏损伤化疗药物均为蒽环类药物(P<0.05)。在心脏损伤疾病分类方面,化疗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免疫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心肌炎为主,较其他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接受过西医治疗,同时接受过中医治疗的有31例,用药以益气活血类中药为主,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病程更短(P<0.05)。经过MDT讨论或转科治疗42例,病程较未经过MDT讨论的病人缩短(P<0.05),MDT有利于疾病尽快恢复。因心脏损伤出现抗肿瘤治疗中断时间为(40.35±3.90)d,8例病人中断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48例病情稳定,心脏损伤经过积极治疗对抗肿瘤疗效影响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发病有一定规律,蒽环类化疗和免疫治疗最容易引起心脏损伤,化疗多引起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免疫治疗多引起心肌炎。MDT有利于缩短心脏损伤病程,延缓肿瘤进展;联用益气活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助于减轻心脏损伤。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神经调节蛋白4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胡淑丽,李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神经调节蛋白4(Nrg4)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2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42例,将未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脑梗死病人纳入无狭窄组(34例),将合并ICAS的108例脑梗死病人依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35例)、中度狭窄组(27例)、重度狭窄组(46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NGPTL3、Nrg4水平;治疗90 d后,根据Rankin评分将脑梗死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3分)和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3分);Spearman法分析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Nrg4水平与ICAS程度、Rankin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Nrg4水平对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血清ANGPTL3、Nrg4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行Z检验。结果: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依次升高,血清Nrg4水平依次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治疗90 d Rankin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Nrg4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与ICAS程度、治疗90 d Rankin评分均呈正相关,血清Nrg4水平与ICAS程度、治疗90 d Rankin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ANGPTL3、Nrg4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7,0.851,0.914,敏感度分别为76.90%、70.80%、87.70%,特异度分别为84.30%、82.10%、79.20%;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大于ANGPTL3、Nrg4单独预测的AUC(Z值分别为2.426,1.780,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3水平升高,血清Nrg4水平降低,二者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是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

外周血miR-497表达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赵云肖,曾柳苑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外周血miR-497 mRNA表达水平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预测效能。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65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临床诊断后将病人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可逆性脑缺血损伤(RIND)组、进展性卒中(SIP)组和完全性卒中(CS)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miR-497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和对照组miR-497表达水平,并进行9个月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497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及对病人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清miR-497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4组间的miR-49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卒中病人出院时miR-497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4组间的miR-49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显示:入院时miR-497水平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最佳诊断阈值为<4.902,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85%、70.00%、96.97%、17.07%。出院时miR-497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良好的AUC为0.614,最佳诊断阈值为<2.720,此时预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0.96%、95.33%、93.10%和40.4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miR-497水平明显下降,且miR-497水平降低提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TIA病人短期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秦绪沛,魏金梦,张宏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短期并发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87例TIA病人,根据6个月内是否并发ACI分为ACI组(90例)与无ACI组(9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颈动脉MRA检查结果(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采用Spearman或Pearson分析颈动脉MRA参数与ABCD3-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TIA短期内并发ACI风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MRA参数单独及联合预测TIA并发ACI的价值。结果:ACI组年龄大于无ACI组,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多于无ACI组,ABCD3-I评分高于无ACI组(P<0.001);ACI组狭窄程度重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病人多于无ACI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无ACI组,最大管壁厚度大于无ACI组(P<0.05);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大管壁厚度与ABCD3-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1,0.826,0.771,0.864,0.837,P均<0.001),最小管腔面积与ABCD3-I评分呈负相关(r=-0.856,P<0.001);偏相关性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后,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仍与ABCD3-I评分独立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预测TIA并发AC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8,0.930,0.868,0.913,0.764,0.759,6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951。结论: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坏死脂核、纤维帽破裂、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与TIA病人短期并发ACI独立相关,采用颈动脉MRA可检测以上项目,从而对TIA病人并发ACI的风险进行预测,以指导临床干预,减少ACI的发生。

重症脑出血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列线图模型建立与验证

贺剑绗,李仁,郭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建立重症脑出血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交互式、动态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方法:纳入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中997例诊断为脑出血的病人,通过LASSO回归筛选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与传统重症评分模型比较,综合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结果:训练集中443例(61.86%)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LASSO回归筛选出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体重、心率、血肌酐、有创通气、血管导管、心力衰竭、白蛋白及万古霉素药物使用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此为基础建立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中为0.78,在验证集中为0.80,校准曲线评价显示预测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与实际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效益。结论:该列线图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重症脑出血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有助于神经重症医生识别高风险病人,并为早期预防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研究依据。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环状RNA Carm1的表达情况及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

胡冰凌,周勇,宋建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中环状RNA共激活因子相关的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circCarm1)的表达情况及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15例ACI病人为研究对象,即ACI组,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组。ACI病人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40例)、重度组(36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小梗死亚组(38例)、中梗死亚组(41例)、大梗死亚组(3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血清中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范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NIHSS评分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circCarm1 RNA的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ACI病人大梗死亚组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高于中梗死亚组和小梗死亚组,中梗死亚组高于小梗死亚组(P<0.05);ACI病人circCarm1 RNA表达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ACI病人血清circCarm1 RNA表达水平异常增加,其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继发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风险Nomogram模型构建与验证

李晓捷,王宏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TBI)病人接受开颅手术后继发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某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87例TBI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建模组,分别使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ASSO Logistic回归筛选出TBI病人MDRO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开发TBI病人接受开颅手术后继发MDRO肺部感染的Nomogram预测模型。选取2020年1月-2020年8月同一所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73例接受开颅手术的TBI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组,对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287例TBI术后病人中继发MDRO肺部感染123例,感染率42.86%,非MDRO感染164例。LASSO 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OR=3.428,95%CI(1.666,7.196)]、瞳孔散大[OR=2.701,95%CI(1.250,6.012)]、抗生素联合使用[OR=3.874,95%CI(1.961,7.827)]、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时间≥7 d[OR=4.851,95%CI(1.996,12.195)]是TBI病人接受开颅手术后继发肺部感染MDR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Nomogram模型的构建。将验证组的临床数据放入Nomogram模型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与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与0.925。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对Nomogram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检验结果为P=0.440 1,表明该预测模型与真实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模组及验证组的决策分析曲线均表明该模型有较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基于LASSO Logistic 回归分析开发的Nomogra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有利于早期识别有继发MDRO肺部感染风险的TBI术后病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监测,必要时调整用药策略,预防MDRO肺部感染的发生。
理论探索

从气血津液角度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的治疗思路

赵若楠,邵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阐述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之间的联系,分析相关动物实验、临床病例及疗效结果,表明从气、血、津液三方面论治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气、血、津液三者生于中焦脾胃,一源三岐,三者相互转化,功能上相互依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津液的功能异常有关,而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气虚、气滞、痰浊、瘀血等因素。从气血津液的角度出发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是脏腑辨证治疗的一种延伸和突破,为临床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经验交流

从扶阳理论探析利尿剂抵抗的病机及治则

钟佳意,焦倩,孙迪,李海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分析现代医学对利尿剂抵抗的认识与对策,利尿剂抵抗出现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对于心力衰竭病人的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现代医学仍未明确利尿剂抵抗的主要发病机制,干预手段难以保证疗效。中医学对心衰的阐释多为阳虚水泛血瘀,长期大量地使用利尿剂会过耗肾气、损阳伤正,心病及肾,体液进一步气化失司,最终发展至利尿剂抵抗。本研究结合临床案例文献研究,发现利尿剂抵抗的病位主要在心、肾,以心肾阳虚、瘀水互结为核心病机,治疗上应以扶阳为要,注重温补心肾、顾护中阳。

从气血神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

张楠,董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常伴发焦虑、抑郁,董波教授认为其病位在心,气血神失和是病机关键。本研究总结董波教授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的病机认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以期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