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7期 刊出日期:2024-04-10 目录

专家共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人次,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管理及二级预防做出巨大努力,总结出相应的指南及共识指导临床实践,但仍不能有效阻止脑梗死发病的增长趋势。 中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治多根据证候学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并结合药物的属性分别施以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但这种辨证方法无公认的标准,且复杂的分型常不统一,疗效较常规西医治疗未能体现出明显优势。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的COVID-19相关心律失常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李敏,马晓娟,赵小晗,刘敏,陈子怡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心律失常的文献,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并预测未来的趋势,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方法:选择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每项研究都进行了文献计量和视觉分析,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生成知识图谱。结果:共鉴定出768篇文章,发文涉及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为首的319个国家/地区和4 366个机构,领先的研究机构是梅奥诊所和哈佛医学院。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是该领域最常被引用的期刊。在6 687位作者中,Arbelo Elena撰写的研究最多,Guo T被共同引用的次数最多,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关键词。结论:随着COVID-19的暴发,对COVID-19所致新发/进行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研究蓬勃发展,未来的研究者可能会对COVID-19感染后新发或遗留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清热化痰类中药治疗痰火扰心型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雨晴,曹增,李瑞菡,吴焕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清热化痰类中药治疗痰火扰心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2年5月1日。纳入运用清热化痰类中药治疗痰火扰心型室性期前收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名研究者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并结合全文,对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RCT 12项,涉及1 60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3,95%CI(1.15,1.32),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50,95%CI(0.27,0.92),P=0.03],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2,95%CI(1.07,1.39),P=0.002],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D=-706.53,95%CI(-951.62,-461.44),P<0.000 01],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D=-16.30,95%CI(-21.53,-11.08),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清热化痰类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痰火扰心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基于回顾性调查的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探析

王素云,武圆圆,张会超,杨凤鸣,冯尧伟,曾垂义,王振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归纳总结扩张型心肌病(DCM)证候、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DCM的中医诊治提供切实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筛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2020年6月确诊为DCM的住院病人共449例,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病例资料数据库,通过IBM SPSS 25.0软件进行频数计算、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结果:449例DCM住院病人核心症状是胸闷、心悸、气喘、水肿、乏力、食少纳呆、舌质暗/淡;常见证候有水湿内停证、血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脾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常见病位证候要素有心、脾、肺、肾、肝;常见病性证候要素有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浊、阳虚;聚类分析得出12类有意义的证候类型。结论:建立以证候、证候要素为核心的DCM辨证体系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

补益强心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李省,王丽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确定补益强心片的有效成分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靶点,以研究补益强心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得补益强心片的有效成分和预测靶点。使用疾病数据库筛选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使用在线工具Draw Venn Diagram获取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将获得的共同靶点上传到STRING数据库,用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和PPI网络的可视化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115个药物活性成分、247个药物靶点、2 685个疾病靶点和153个与药物和疾病相关的共同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确定了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U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等核心靶点。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潜在核心药物成分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生成、凋亡等生物过程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癌症中的通路、流体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调控网络中的关键靶点与相关活性组分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补益强心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关键靶点和主要通路,揭示其潜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宽胸气雾剂干预院前胸闷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黄满花,吴炎华,刘荃乐,陈百坚,李尊江,丁邦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宽胸气雾剂干预院前胸闷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和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从建库至2022年8月1日发表的宽胸气雾剂治疗胸闷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胸闷痛缓解率、心电图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涉及2 48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宽胸气雾剂组(试验组)胸闷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06,1.25),P=0.001];心电图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99,1.10),P=0.14];应用宽胸气雾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应用硝酸甘油等常规药物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CI(0.33,0.52),P<0.000 01]。纳入的19项研究中仅有2项提及盲法(单盲),纳入文献质量偏低。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宽胸气雾剂能提高胸闷痛缓解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心电图改善不明显。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相对较低,仍然需要严格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试验加以验证宽胸气雾剂的临床疗效。

联合运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赵哲俊,孙元隆,王肖龙,李琳,黄程新,贾美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联合运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收录的有关联合运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并使用RevMan 5.4.1与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降脂通脉胶囊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1项RCT,涉及914例血脂异常病人。采用降脂通脉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试验组TC[MD=-0.69,95%CI(-0.98,-0.40),P<0.000 01]、LDL-C[MD=-0.52,95%CI(-0.74,-0.31),P<0.000 01]、TG[MD=-0.47,95%CI(-0.67,-0.26),P<0.000 01]、IMT[MD=-0.27,95%CI(-0.33,-0.22),P<0.000 01]与颈动脉斑块积分[MD=-1.43,95%CI(-2.33,-0.63),P=0.000 4]水平较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MD=0.20,95%CI(0.07,0.32),P=0.002]水平与临床疗效[OR=3.49,95%CI(2.11,5.76),P<0.000 01]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5,95%CI(0.59,2.65),P=0.5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加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效果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西北燥证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MACE发生率的预测研究

王勇花,周靖雅,李欣彤,李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构建并验证冠心病病人中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预测模型,探讨西北燥证等因素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2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构建数据库(654例),并随访1年内MACE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病人一般资料和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训练组(457例,70%)和验证组(197例,30%),采用Lasso回归优化筛选出冠心病病人不良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在验证组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鉴别能力,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其准确性及决策曲线(DCA)分析评价其临床实用性。结果:Lasso回归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西北燥证是冠心病病人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将上述4个变量纳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36[95%CI(0.685,0.788)]和0.713[95%CI(0.631,0.794)],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校准度良好,DCA分析表明阈值概率在0~0.875时,该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MACE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该模型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1年内MACE发生情况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校准能力,有助于提早甄别易发生MACE的冠心病病人。
基础医学论著

秋水仙碱通过激动PI3K/AKT/eNOS信号通路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李颖,吴曼,陈智,王冠,郭俊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秋水仙碱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信号通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8只大鼠中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构建AMI模型,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4 mg/(kg•d)]、秋水仙碱[4 mg/(kg•d)]+LY294002(20 mg/mL)组、秋水仙碱[4 mg/(kg•d)]+MK-2206(60 μg/mL)组、秋水仙碱[4 mg/(kg•d)]+L-NAME(1.6 mg/mL)组,每组12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处死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石蜡切片病理学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心肌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eNOS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SD、LVEDD,血清CK-MB、TNF-α、IL-6水平,心肌匀浆MDA、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EF、FS水平,心肌匀浆SOD、CAT,心肌组织磷酸化PI3K(p-PI3K)/PI3K、磷酸化AKT(p-AKT)/AKT、磷酸化eNOS(p-eNOS)/eNOS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大鼠LVESD、LVEDD,血清CK-MB、TNF-α、IL-6水平,心肌匀浆MDA、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EF、FS水平,心肌匀浆SOD、CAT,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升高(P<0.05);与秋水仙碱组相比,秋水仙碱+LY294002组、秋水仙碱+MK-2206组、秋水仙碱+L-NAME组大鼠LVESD、LVEDD,血清CK-MB、TNF-α、IL-6水平,心肌匀浆MDA、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EF、FS水平,心肌匀浆SOD、CAT,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降低(P<0.05)。结论:秋水仙碱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对AMI大鼠发挥心功能保护作用。

天香丹抑制P2X7/NLRP3表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白银雪,张夏夏,吴丹丹,任珊,安冬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天香丹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P2X7)、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30只,予以高脂饲料喂养12周,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天香丹组,每组10只;另选取C57BL/6J小鼠10只予普通饲料喂养,设为空白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1β、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P2X7、NLRP3的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8、IL-1β、ATP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天香丹组IL-18、IL-1β、ATP水平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2X7、NLRP3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天香丹组P2X7、NLRP3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天香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与调节钾稳态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安宫降压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受损靶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

张志聪,张晓笛,岳枫,李晋生,刘莹,靳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安宫降压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受损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8只WKY大鼠为对照组,78只SHR大鼠随机分为SHR模型组、安宫降压丸高剂量组(1 600 mg/kg)、安宫降压丸中剂量组(800 mg/kg)、安宫降压丸低剂量组(400 mg/kg)、卡托普利组(20 mg/kg),连续给药6周。给药前和给药6周后分别测定大鼠的血压。给药6周后取胸主动脉、左心室、大脑、肾脏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组织学形态变化。结果:与SHR模型组相比,安宫降压丸各剂量组给药6周后收缩压均明显降低(P<0.01);安宫降压丸能够明显改善SHR大鼠胸主动脉、左心室、脑、肾的组织病理损伤。结论:安宫降压丸在降低SHR大鼠血压的同时,对大鼠高血压累及靶器官胸主动脉、心脏、脑、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花青素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

胡孝鹏,纪晓,陈喜,龚芳,刘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花青素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AE)大鼠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平衡及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NC)组、模型(Model)组、花青素组(50 mg/kg花青素)、STAT3激活剂Colivelin组(1 mg/kg Colivelin)、花青素+Colivelin组(50 mg/kg花青素+1 mg/kg Colivelin),每组12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脾脏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叉头蛋白p3(Foxp3)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心肌明显坏死和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花青素组心肌无明显的坏死和细胞肿胀;Colivelin组心肌损伤加重;与花青素组相比,花青素+Colivelin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增加。与NC组相比,Model组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RORγt mRNA水平、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例、心肌细胞凋亡率及磷酸化STAT3(p-STAT3)/STAT3、磷酸化JAK2(p-JAK2)/JAK2比例明显升高(P<0.05),IL-10、IL-4水平、Treg细胞水平、Foxp3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Model组比较,花青素组IL-17、IL-23水平、RORγt mRNA水平、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例、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及p-STAT3/STAT3、p-JAK2/JAK2比例明显下降(P<0.05),IL-10、IL-4水平、Treg细胞水平、Foxp3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Colivelin组对应指标呈相反趋势(P<0.05);与花青素组相比,花青素+Colivelin组IL-17、IL-23水平、RORγt mRNA水平、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例、心肌细胞凋亡率及p-STAT3/STAT3、p-JAK2/JAK2比例明显升高(P<0.05),IL-10、IL-4水平、Treg细胞水平、脾脏Foxp3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花青素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恢复Th17/Treg平衡,实现对AE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吴茱萸碱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宋秀威,杨月君,王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空载质粒组、吴茱萸碱高剂量+HMGB1过表达组,每组15只,另选取15只健康大鼠设为假手术组,以吴茱萸碱和质粒分组处理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损伤;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促炎因子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18(IL-1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损伤,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与脑组织COX-2、IL-18、iNOS水平、脑组织HMGB1、TLR4蛋白表达及p-NF-κB p65/NF-κB p65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空载质粒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均减轻,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与脑组织COX-2、IL-18、iNOS水平、脑组织HMGB1、TLR4蛋白表达及p-NF-κB p65/NF-κB p65均降低(P<0.05);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较吴茱萸碱低剂量组进一步减轻,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与脑组织COX-2、IL-18、iNOS水平、脑组织HMGB1、TLR4蛋白表达及p-NF-κB p65/NF-κB p65进一步降低(P<0.05)。与吴茱萸碱高剂量组比较,吴茱萸碱高剂量+HMGB1过表达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加重,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与脑组织COX-2、IL-18、iNOS水平、脑组织HMGB1、TLR4蛋白表达及p-NF-κB p65/NF-κB p65升高(P<0.05)。结论:吴茱萸碱可通过阻止HMGB1/TLR4/NF-κB信号激活而降低促炎因子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炎症,减轻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盐酸多奈哌齐调控lncRNA GAS5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陶钰婷,吴敏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盐酸多奈哌齐(DPH)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雄性 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VD模型组、DPH组(VD+DPH组)、DPH+长链非编码RNA-生长抑制特异性转录本5(lncRNA GAS5)无关片段组(VD+DPH+lncRNA GAS5 NC组)以及DPH+lncRNA GAS5过表达组(VD+DPH+lncRNA GAS5 OVE组),每组15只。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缩窄法构建VD模型。造模成功后2 d,DPH组小鼠给予DPH 1 mg/(kg•d)灌胃8周。Sham组和VD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处理。VD+DPH+lncRNA GAS5 OVE组小鼠脑室注射lncRNA GAS5 (每只1 010 pfu)后构建VD模型,2 d后给予DPH 1 mg/(kg•d)灌胃8周。VD+DPH+lncRNA GAS5 NC组小鼠脑室注射lncRNA GAS5 NC后构建VD模型,2 d后给予DPH 1 mg/(kg•d)灌胃8周。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脑组织中lncRNA GAS5表达水平;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域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相比,VD模型组小鼠脑组织lncRNA GAS5水平和MDA含量,血清IL-6、IL-1β和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学习记忆能力、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海马区域病理损伤明显。与VD模型组相比,VD+DPH组小鼠上述指标均被明显逆转,海马区域损伤减轻。与VD+DPH组相比,VD+DPH+lncRNA GAS5 OVE组小鼠lncRNA GAS5水平和MDA含量,血清IL-6、IL-1β和TNF-α含量均升高(P<0.01),学习记忆能力、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海马区域病理损伤加重。结论:DPH能够改善V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lncRNA GAS5表达相关。
综述与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邵祯,李军,孟超,谭雨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综述AMI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常规治疗如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目前新型治疗如抗炎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抑制心肌纤维化等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AMI提供思路,并进一步推动AMI的规范化管理。

基于氧化应激探究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王健康,王彬,郭家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肌纤维化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其持续性进展将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等不良临床预后。近年来,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而氧化应激为心肌纤维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心肌组织受到外界影响因子刺激后,活性氧增加,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或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诱发心肌纤维化。中医药在抑制心肌纤维化方面具有多途径、多靶标的优势。本研究以氧化应激为切入点,综述以氧化应激为靶标的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真实世界研究概述

田亚南,张静,范慧敏,宋宇威,毕颖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备受瞩目,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试验中,其在中医药领域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相适性。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在真实世界中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存在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阐述真实世界研究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简要分析其与中医学的契合点,介绍真实世界中中医药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黄小宇,张丽晖,王静,秦俊楠,王越,王笛琨,张皓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同时炎症和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炎症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及相关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可作为心血管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的可靠标志。本研究就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的研究概况等进行综述。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李豆豆,倪琦,林化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脓毒症心肌病是由脓毒症导致的心肌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是脓毒症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心肌损伤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单味中药、中药汤剂及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心肌病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脓毒症心肌病的心肌损伤,降低病死率。这为更合理地应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心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炎症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刘超茜,邓俊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高且是血栓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炎症涉及心房颤动发病的多条通路,大量炎性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了解炎症在心房颤动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本研究对炎症与心房颤动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SIR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伊宏芳,冯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致命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SAH后出现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促进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导致神经功能障碍。SAH预后不良与早期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密切相关。目前认为预防早期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对改善SAH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预防实验动物SAH诱导的早期脑损伤和迟发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就其在SAH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

胡旺凯,杨俊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论述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通过分析热敏灸治疗中风后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中的排泄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其他障碍,发现热敏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热敏灸不仅操作简便安全,而且病人易于接受,为中风后遗症病人提供了临床治疗经验,为其他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的前景。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温阳贴贴敷涌泉穴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UCP2、外泌体及外泌体内miR-320水平的影响

杨瑞霞,何亚州,郭雨西,唐孝,张安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温阳贴贴敷涌泉穴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解偶联蛋白-2(UCP2)、血清外泌体及外泌体内miR-320水平的影响,挖掘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穴位贴敷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电针组、穴位贴敷组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温阳贴刺激涌泉穴。试剂盒法提取血清外泌体,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D63、CD81、TSG101、Alix蛋白表达, 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检测径粒大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UCP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水平及外泌体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泌体内miR-320水平。对NT-proBNP、UCP2、外泌体分泌量、miR-32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63、CD81、TSG101、Alix蛋白阳性表达,NTA径粒分析显示符合外泌体径粒大小。穴位贴敷组NT-proBNP、UCP2、miR-320表达水平高于电针组与对照组(P<0.05);穴位贴敷组外泌体分泌量高于电针组与对照组(P<0.05)。NT-proBNP与UCP2、miR-320呈正相关(P<0.01),与外泌体分泌量呈负相关(P<0.01);UCP2与miR-320呈正相关(P<0.01),与外泌体分泌量呈负相关(P<0.01);外泌体分泌量与miR-320呈负相关(P<0.01)。结论:温阳贴的治疗CHF的机制可能与外泌体、miR-320的调控以及UCP2介导的心肌能量代谢相关。

温肾活血方治疗冠心病HFmrEF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裴雯,李颖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温肾活血方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病人的治疗作用,同时探讨温肾活血方治疗HFmrEF的机制是否与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方法:将81例HFmrE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均治疗12周。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比较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疗效、西医心功能疗效,并通过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46.3%,治疗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56.1%,治疗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VEGF方面,仅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ro-BNP均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冠心病HFmrEF病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考虑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UX1、CTSD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

宋宁,石杨,蔡建叶,张晓荷,靳蕊,张秀英,马培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剪样同源盒1(CUT1)、组织蛋白酶D(CTSD)表达及两者对AMI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96例AMI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年内AMI病人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AMI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64例)。以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组病人PBMC中CUX1、CTSD的表达。比较各组CUX1、CTSD水平、临床生化指标及心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MI病人CUX1、CTSD表达与临床生化指标及心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病人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UX1、CTSD对AMI病人MACE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病人PBMC中CUX1、CTSD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AMI病人PBMC中CUX1、CTSD表达及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排血量(CO)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病人PBMC中CUX1、CTSD表达与hs-cTnT、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LVFS及CO呈负相关(P<0.05)。hs-cTnT升高、LVEF降低、CUX1升高及CTSD升高是AMI病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UX1、CTSD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AMI病人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6、0.874及0.910。二者联合检测预测AMI病人MACE的AUC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AMI病人PBMC中CUX1、CTSD表达升高,是影响AM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AMI病人临床预后。

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李娟,蔡庆慧,李少珂,耿俊义,张向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9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病人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5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术,观察组采用3D全胸腔镜的微创手术方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段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半年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延长,视觉模拟评分(VAS)逐渐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 d、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亡1例,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观察组死亡1例,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6、CRP)、氧化应激因子(MDA、SOD)、手术方式对病人预后影响较大。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3D胸腔镜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可行性的特点,值得在心脏外科手术中进行进一步推广。

miR-23a-3p、ZNF395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病人胎儿生长受限的关系

朱丽,刘丽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人胎盘组织微小RNA-23a-3p(miR-23a-3p)、锌指蛋白395(ZNF395)水平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胎儿生长状况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95例)和胎儿生长受限组(2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胎盘组织中miR-23a-3p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ZNF395蛋白表达水平,收集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等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法及Spearman法分析胎儿生长受限病人胎盘组织miR-23a-3p、ZNF395水平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结果:胎儿生长受限组胎盘组织ZNF395蛋白阳性率、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低于正常对照组,miR-23a-3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胎儿生长受限病人胎盘组织miR-23a-3p与ZNF395水平呈负相关(P<0.05);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与miR-23a-3p呈负相关(P<0.05),与ZNF395呈正相关(P<0.05)。miR-23a-3p是胎儿生长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ZNF395是胎儿生长受限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胎儿生长受限病人胎盘组织中miR-23a-3p高表达,ZNF395低表达,miR-23a-3p可能通过下调ZNF395表达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多巴丝肼联合己酮可可碱序贯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王少颖,高洁,李宁,王莉迪,刘明,刘俐杰,王青青,李净兵,刘翠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多巴丝肼联合己酮可可碱序贯治疗早期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早期PD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己酮可可碱序贯治疗。连续治疗14周后统计两组每日总“关”期时间、多巴丝肼用量及副反应情况,并评价两组运动功能状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流速(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以及IL-17、HMGB1和MCP-1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每日总“关”期时间缩短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多巴丝肼用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中Ⅲ、Ⅳ部分评分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ehn-Yahr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周后观察组颈总动脉Vm明显加快(P<0.05),颈总动脉RI、PI和血清ET-1、IL-17、HMGB1、MCP-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PGI2和NO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序贯作为多巴丝肼的辅助用药方案,对早期PD病人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并能进一步改善脑供血和血管内皮功能以及下调血清IL-17、HMGB1、MCP-1的表达水平。

CPAP治疗对中重度OSA病人心脏结构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倪小红,王金华,田宇,廖远高,吕衍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病人心脏结构变化及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3月96例中重度OSA病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心脏结构与功能,分析中重度OSA病人心脏结构变化情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CPAP治疗,治疗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中重度OSA病人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VIDd)、室间隔厚度(IVSTd)、肺动脉环径(PA)、二尖瓣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A峰)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E峰)、舒张早期与末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OSA病人RVIDd、IVSTd、PA、A峰、E/A水平与SOD呈负相关(P<0.05),与MDA、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E峰、LVEF水平与SOD呈正相关(P<0.05),与MDA、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重度OSA病人发病后常伴有心脏结构变化,给予病人CPAP治疗有助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

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清CGRP、ET-1水平的影响

陈正高,丁志毅,程平,贺君,张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疗效及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运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以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参通络汤,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及不良反应(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肠胃胀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速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状态指标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对照组为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较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疗效更佳,可调节CGRP和ET-1水平,有效改善病人脑血流动力学,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

通络化痰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流参数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东育,韩小丹,王磊,肖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通络化痰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流参数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每次40 mg、每日1次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化痰汤400 mL/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脑血流参数、炎性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I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参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化痰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脑血流参数水平,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miR-25表达水平及其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丽,李文华,谷丽丽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miR-25表达及其对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7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设为研究组,另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63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行血清miR-25表达水平检测并对比。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研究组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对比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miR-25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5表达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iR-2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42.46%,预后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发病至治疗时间、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iR-25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年龄、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发病至治疗时间、血清CysC水平、血清miR-25表达水平均是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miR-25表达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40、72.37%、65.05%、0.73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miR-25表达水平降低,且为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对近期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理论探索

基于中医“形-气-神同调”理论探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双心疾病康复五大处方的制定

寇林利,宁博,毛亚妮,赵明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形-气-神三者是将机体周身统一为整体的重要物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双心疾病涵盖了心脏之形、气、神三方面病变,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使疾病发生发展。西医则以心脏器质、功能病变及精神心理障碍之间的病理互损概述此病。双心康复是由个性化心理、运动、营养、戒烟及药物处方组成的针对双心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过程全方位、系统化跟踪管理的综合治疗模式,其临床价值已在国内外心血管领域获得广泛认可,但双心康复的开展和实施在国内还不成熟。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形-气-神同调”理论,结合现代双心康复模式及我国传统中医康复要素,主要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双心疾病“五大处方”的制定入手,以更具体、更深入、更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使“双心康复”更充分合理地被认知、接受和应用,以此促进双心康复在我国各级医疗层面的开展实施,更重要的是使此类病人最大程度获益,降低疾病复发率,帮助病人摆脱病痛及负性情绪,早日回归社会,为其双心健康保驾护航。
经验交流

浅谈董波教授从五脏阳气论治胸痹心痛经验

高屹曼,董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总结董波教授从五脏阳气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拓展对胸痹心痛病的辨治思路,以期指导临床。

心力方治疗老年重度右心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例

张鑫宇,吕渭辉,张曈,李晓庆,江巍,张燕,许文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重度右心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临床罕见且预后较差的心肌病,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不明确。现报道1例老年重度右心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在置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及西药治疗基础上,中医辨病属“心衰”范畴,辨证为气虚水停,痰瘀互结,治以益气活血,化痰祛瘀利水,予陈可冀院士经验方 “心力方”加减,随访2年,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3例以不同症状慢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临床特点分析

高雅,郭彤彤,李海婷,杜晓萍,王琼,王慧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以不同症状慢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细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3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治疗转归等资料。结果:3例病人年龄分别为17,41,47岁,男女比例为2∶1。2例病人(病例1,3)有感冒样前驱症状。起病症状多样,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发作性抽搐,以及排尿困难伴尿潴留。3例病人均为慢性病程,症状进行性加重。脑脊液分析发现1例病人(病例3)脑脊液压力增高(250 mmH2O),2例病人(病例1,3)蛋白增高。2例病人(病例2,3)脑电图监测提示慢波活动。头颅和脊髓强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2例病人(病例1,2)出现脑室旁放射状异常信号影,1例病人(病例2)出现双侧海马信号增高,1例病人(病例3)脊髓斑片信号影。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副肿瘤抗体谱检测提示血和脑脊液中GFAP抗体阳性。3例病人肿瘤筛查未见异常。所有病人均满足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随访4~12个月(平均7个月),2例病人(病例2,3)症状完全消失,复查MRI病灶缩小,血和脑脊液中GFAP抗体滴度下降或转阴,1例病人(病例1)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缓解,但遗留双下肢疼痛。随访过程中3例病人均未出现疾病复发。结论: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可慢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中对于可疑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完善GFAP抗体检测,警惕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