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6期 刊出日期:2024-03-25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佳萍,李享,刘红旭,来晓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证治特征及用药规律,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核心药对治疗CMVD的作用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1月1日收录的有关CMVD中医诊治研究的文献,对中医证治规律进行分类统计,并挖掘中药复方的核心药对,利用TCMSP、GeneCards、DisGeNET、TTD、OMIM、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核心药对与疾病间互作关系及相关通路,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对接验证。结果: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160篇,CMVD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中药复方涉及药物89味,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芪-丹参。黄芪-丹参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成分可通过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等多个靶点影响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等来干预CMVD。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对接良好。结论:中医药治疗CMVD多以益气活血法为主,其核心药对黄芪-丹参治疗CMVD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凋亡相关。

冠心病病人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

吴正波,范宗静,李星星,谢连娣,吴旸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体病相关理论探索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分布,结合中医脉诊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21年5月31日—11月30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通过量表辨识中医体质,切诊确定脉象,整理冠心病人群体质与脉象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1例冠心病病人,其体质分布多见痰湿质,为67例(24.7%),其次分别为瘀血质52例(19.2%)、阴虚质45例(16.6%)、气虚质30例(11.1%)、湿热质30例(11.1%)。脉象出现频率>10%的有弦脉(143例,占52.8%)、沉脉(74例,占27.3%)、滑脉(31例,占11.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弦脉与气虚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r=0.153,P<0.05),沉脉与湿热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r=0.206,P<0.01)。结论:脉象可反映体质倾向,冠心病病人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体质与脉象存在一定相关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微阵列数据分析和分子对接探究四君子汤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庄震坤,李颖,陈宏昱,温妙愉,蔡景太,孙绪新,宋晓丹,张伟健,陈奕群,程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微阵列数据分析和分子对接探讨四君子汤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软件对GEO数据库中下载的缺血性心力衰竭(HF)的微阵列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四君子汤中4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获取四君子汤有效成分与心力衰竭的匹配靶点;通过Cytoscape(v 3.2.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在R软件上使用clusterProfiler(v3.8)和DOSE(v3.6)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Tool、PyMOL软件进行预处理及分子对接。结果:通过对微阵列数据的分析,获得关于心力衰竭的37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筛选出四君子汤有效成分136种,活性成分所涉及的相关靶点4 134个,对9个匹配靶点和5个重要化学成分进行后续分析,构建了“四君子汤-心力衰竭”PPI网络。通过GO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细胞对酸性化学物质的反应、有机羟基化合物转运、轴突再生、神经元投影再生、内质网腔、胶原三聚体、蛋白结合和局灶性黏附途径等重要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柚皮素与核心靶点载脂蛋白B(APOB)、补体 C1q 结合蛋白(C1QB)对接良好。结论:四君子汤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是多靶点、多途径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为后续的四君子汤药理机制研究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国内外心脏肿瘤相关研究的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

王天琳,孙梓宜,段锦龙,姚魁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近20年心脏肿瘤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领域内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发表年份、作者、期刊、机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 767篇、英文文献16 330篇。国内外作者以许建屏、王红月、Reardon Michael J、Maleszewslci Joseph J等为代表,均已形成了各自的合作团队。发文期刊主要涉及影像学和心血管外科领域。研究机构以各大学附属医院的影像科及心血管外科为主。关键词图谱提示心脏肿瘤的诊断分型以及相关影像学技术是研究重点。结论:非手术疗法的有效性和副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应用分子病理机制来开发和应用靶向治疗药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心房颤动与肠道恶性肿瘤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许志杰,闫龙美,邢雅璇,吴弦宇,陈益多,高慧容,张京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与肠道恶性肿瘤的因果关系。方法:运用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合超过100万名受试者的6项相关GWAS研究针对AF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证实AF遗传易感性与结肠恶性肿瘤[OR=1.12,95%CI(1.00,1.25),P=0.043]以及小肠恶性肿瘤[OR=1.34,95%CI(1.04,1.74),P=0.025]风险增加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结论:AF遗传易感性与肠道恶性肿瘤有潜在因果关系,为心血管疾病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心血管病高危病人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风险因素的关系

秦岭,鞠建庆,王欣,王培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3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例心血管病高危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评估中医体质类型,收集代谢因素数据,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和代谢风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并针对相关因素为阳性的高危人群做详细对比。结果:202例心血管病高危病人排名前3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为主。痰湿质病人腹围、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病人;气郁质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病人。结论:心血管病高危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为主,且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相关。

恒清Ⅳ号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邓楚珺,王燕燕,陆燕,陈慧泽,袁菁,孟胜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恒清Ⅳ号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PD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恒清Ⅳ号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表(UPDRS)评分、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脑区血流量、步态,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浆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1%,高于对照组的60.66%(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UPDRS评分、PDQ-39评分均明显下降,步长、步速、脑区血流量及转身角速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UPDRS评分、PDQ-39评分均明显下降,步长、步速、脑区血流量及转身角速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均下降,SOD、GSH-Px、BDNF、Glu及GAB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及 MDA水平均下降,SOD、GSH-Px、BDNF、Glu及 GAB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清Ⅳ号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PD的疗效优于单用多巴丝肼片,可降低PD病人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升高血清SOD、GSH-Px、BDNF、Glu及GABA水平。

中医药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分析

杜毅达,李成福,何春颖,陈芷妍,陈文洁,詹敏,扈潇华,李雨桐,孙林娟,郑晓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目前中医药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为未来核心指标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base)、重庆维普(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6个数据库,同时追踪已检出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中医药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描述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使用情况。结果:纳入的23篇文献共使用了26个疗效指标,居前5位的疗效指标依次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8篇(78.3%)、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14篇(60.9%)、中医证候积分量表14篇(60.9%)、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估(ADL)量表10篇(43.5%)、临床疗效6篇(26.1%)。78%的研究访视时间在3个月之内。结论:中医药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在结局指标的选择、测量和报告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建议进行核心指标集的研究,完善随机对照试验疗效指标评价体系。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

王艳珍,袁海霞,杨江,韩新民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有关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2年2月—2022年2月,统计分析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配穴使用频次、中医证候分布及穴位归经等。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1篇,涉及穴位处方95个,其中主穴94个,配穴99个,主穴总取穴频次为438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依次为百会、太冲、合谷、三阴交、四神聪、风池、印堂、神门、内关、神庭;配穴总取穴频次为427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依次为地仓、迎香、廉泉、太阳、颊车、足三里、丝竹空、攒竹、丰隆、肩井。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肝亢风动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脾虚痰聚证、风痰扰动证。腧穴归经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对12个高频主配穴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新组合:百会、风池;太冲、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肝俞;神门、内关;四神聪、神庭、印堂。结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以调神为主,祛风扶正为辅。
基础医学论著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5对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蔡振璇,张城炼,许卫攀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5(TRAF5)对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以800 μmol/L浓度的二氯化钴(CoCl2)处理细胞建立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RAF5过表达质粒(pcDNA-TRAF5)和空载质粒(pcDNA-NC)转染至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细胞TRAF5基因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RAF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ypoxic组H9c2细胞中TRAF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中LDH水平、MDA含量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细胞中p-ERK/ERK、p-p38 MAPK/p38 MAPK、p-JNK/JNK比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ypoxic组比较,Hypoxic+pcDNA-TRAF5组H9c2细胞中TRAF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中LDH水平、MDA含量降低,SOD、GSH-Px水平升高,细胞中p-ERK/ERK、p-p38 MAPK/p38 MAPK、p-JNK/JNK比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F5通过介导心肌酶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有关。

金银花提取物对脂多糖致心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初毅,代宁,曹艳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金银花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致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Con)组、LPS组、LPS+金银花低剂量组、LPS+金银花中剂量组、LPS+金银花高剂量组、LPS+pcDNA组、LPS+pcDNA-含山梨醇和SH3结构域连接蛋白2(SORBS2)组、LPS+金银花高剂量+si-NC组、LPS+金银花高剂量+si-SORBS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金银花提取物呈剂量效应降低LPS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率、MDA含量、LDH活性,升高SORBS2蛋白表达、SOD活性,降低TNF-α、IL-1、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SORBS2与金银花提取物作用相同;敲除SORBS2逆转了金银花提取物对LPS致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作用。结论:金银花提取物可能通过上调SORBS2表达抑制LPS致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白藜芦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基底动脉重构的影响

王磊,刘华江,周成,余巍,张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高血压诱导的大鼠脑血管重构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适应性喂养,WKY正常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组,正常喂养SHR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每组8只。2周后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查大鼠基底动脉病理改变,提取基底动脉原代平滑肌细胞,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Transwell及划痕实验评估各组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静脉血中氧化应激因子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及增殖相关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断面积更小,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增加,血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以及Snail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与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基底动脉血管横断面积增加,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下降,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与侵袭能力下降,血液中MDA含量降低,SOD、GSH、CAT升高,p-PI3K、p-AKT以及Snail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来改善SHR大鼠高血压病理条件诱导的脑基底动脉血管重构及细胞功能异常。

大蒜素调控VEGF/MAPK/ERK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机制研究

张彩凤,张栋,李旭成,周勇,周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12 mg/kg尼莫地平)、大蒜素低剂量组(大蒜素25 mg/kg)、大蒜素高剂量组(大蒜素50 mg/kg)、大蒜素高剂量+VEGF抑制剂组[50 mg/kg大蒜素+5 mg/kg贝伐单抗(Bmab)组],每组15只。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VEGF、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紊乱,细胞间隙变大,逃避潜伏期、脑梗死面积、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5),穿越平台次数、NGF、BDNF水平、CD31阳性细胞数量、MVD、Ang-1、VEGF蛋白表达及p-ERK1/2/ERK1/2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蒜素高剂量组、大蒜素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形态恢复,细胞间隙缩小,逃避潜伏期、脑梗死面积、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NGF、BDNF水平、CD31阳性细胞数量、MVD、Ang-1、VEGF蛋白表达及p-ERK1/2/ERK1/2增加(P<0.05)。大蒜素高剂量+Bmab可抑制大蒜素作用,与大蒜素高剂量作用相反。结论:大蒜素可能通过激活VEGF/MAPK/ERK通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血管新生,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综述与进展

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动力学及生物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

徐永康,杨培丽,刘毅,孙立倩,李晓函,路美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线粒体动力学及生物发生功能在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存在心肌功能失调的问题,心肌是高耗能、高耗氧的组织,线粒体作为细胞工作的“能量源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及动力学决定着线粒体的数量及质量,因此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受损后会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工作,导致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通过药物干预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其动力学可促进线粒体功能的自我修复及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心血管疾病记忆效应的研究进展

郭霭桐,王凤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介绍心血管疾病中记忆效应的起源以及发展,总结归纳其产生的因素及作用,探讨记忆效应存在的两面性。得出氨氯地平及他汀对心脏预后会产生有益的记忆效应,高糖、吸烟及肥胖等危险因素会带来不良的代谢记忆。从伏毒损络和治未病的中医〖CM(56〗学术思想对记忆效应进行论述,为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新思路,为未来中医药从记忆代谢方面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方向。

慢性肾脏病伴心房颤动病人口服抗凝药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李文平,黄斯利,郭红梅,张廷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就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病人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同类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优缺点进行综述。CKD伴心房颤动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与单纯性心房颤动相比有着更高的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和死亡风险。CKD时由于机体代谢异常,病理生理改变其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不同CKD分期并不一致。

创伤性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张子川,樊佳,冯贵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创伤性脑损伤(TBI)并发脑心综合征(CCS)的病理生理机制、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研究进展。TB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且可导致脑疝、癫痫、颅内感染、脑积水、持续植物状态、CCS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TBI病人并发CCS临床并不少见,但因TBI病人本身病情多危重,发病机制复杂而掩盖CCS的表现。CCS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既与TBI的发病机制有关联,又有其自身特点,多与神经调控受损、免疫反应及炎症风暴、肠道稳态失调等有关。重视对TBI并发CCS的早期识别、监测和干预,有助于提高TBI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基于Gensini评分分析新疆地区早发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俞丽,杨玉春,马迪娜•马合苏提汗,王姣,包针,张雷,哈斯达尔•米地里别克,木胡牙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Gensini评分分析新疆地区早发冠心病病人临床特点及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4例早发冠心病病人的住院资料,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低评分组(359例)、中评分组(115例)和高评分组(130例),收集3组病人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发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白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载脂蛋白A1(ApoA1)、乳酸脱氢酶(LDH)、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UA≥428 μmol/L、NT-proBNP异常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病人病变血管数目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NT-proBNP、UA以及LDL-C是早发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哈萨克族、ApoA1为早发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保护性因素。NT-proBNP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42,P<0.001),ApoA1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296,P<0.001)。结论:不同Gensini评分早发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NT-proBNP、UA、LDL-C;而哈萨克族和ApoA1是早发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

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清MCP-1、GDF-15、GMP-140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张曦月,杨源瑞,何楠,蔡羚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9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为冠心病组,并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按照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严重狭窄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严重狭窄组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CP-1、GDF-15、GMP-140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效能。结果:冠心病组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狭窄组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CP-1、GDF-15、GMP-140联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8.46%。结论:冠心病病人血清MCP-1、GDF-15、GMP-140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MCP-1、GDF-15、GMP-140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老年高血压病人NRG-1、sSema4D、NT-proBNP表达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徐双双,赵炜,谭志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神经调节蛋白-1(NRG-1)、可溶性信号素4D(sSema4D)、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364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为高血压组,364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高血压组根据是否伴左心室肥厚(LVH)分为LVH组与无LVH组,比较各组NRG-1、sSema4D、NT-proBN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RG-1、sSema4D、NT-proBNP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合并LV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RG-1、sSema4D、NT-proBNP预测高血压合并LVH的临床价值。结果:高血压组NRG-1、sSema4D、NT-proBNP高于对照组(P<0.05);LVH组病程、LVMI、RWT、NRG-1、sSema4D、NT-proBNP高于无LVH组(P<0.05);高血压病人NRG-1、sSema4D、NT-proBNP与LVMI、RWT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NRG-1、sSema4D、NT-proBNP均为高血压合并LV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RG-1、sSema4D、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5,0.752,0.811,三者联合的AUC为0.929。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NRG-1、sSema4D、NT-proBNP表达均与心室重构有关,可作为预测心室重构的标志物。

冠心病与中心动脉压分量的关系

邢孟格,聂连涛,李世锋,李中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中心动脉压分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病人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及中心动脉压各分量的差异性,通过岭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4组病人性别、年龄、外周收缩压、心率、中心收缩压、中心脉压、P1高度、心率周期、射血时间百分比、反射波高度及反射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线性诊断中,7个自变量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大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为消除共线性的影响,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岭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1高度、反射指数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率周期和射血时间百分比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1高度、反射指数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心率周期与射血时间百分比升高则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

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

林丽云,迪里夏提•斯提,李昂,杨志,宋长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 553例,所有病人接受血液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 5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杓型血压者占46.40%,非杓型血压者占30.10%,反杓型血压者占23.50%。3组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血流频谱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射血分数(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 hP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24 h平均动脉压(24 hMAP)、日间平均动脉压(dMA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P)、24 h脉压指数(24 hPPI)、日间脉压指数(dPPI)、夜间脉压指数(n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非杓型组24 hDBP、24 hMAP高于反杓型组,而24 hPP、24 hPPI低于反杓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24 hSBP-SD、24 hDBP-SD低于杓型组(P<0.05),反杓型组24 hSBP-SD高于非杓型组(P<0.05)。LVMI与24 h收缩压(24 hSBP)、24 hDBP、24 hPP、dSBP、dDBP、日间脉压(dPP)、nSBP、nDBP、nPP、nSBP-SD、nDBP-SD、24 hMAP、dMAP、nMAP呈正相关(P<0.05)。E/A比值与24 hSBP、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24 hPP、dPP、nSBP、nMAP、24 hPPI、nPP、dPPI、nPPI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中,反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损害高于杓型血压;收缩压水平与LVMI密切相关,脉压水平与E/A密切相关。

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Hcy、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

陈然,乔金莹,肖彬,郑光美,胡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Hcy、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161例病人的病例资料,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病人的24 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左心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24 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左心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61例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以肝阳上亢证为主,为51例,占31.7%;不同中医证型病人的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阳上亢为引发高血压的常见病机,高血压病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舒张压负荷值有相关性。

心力衰竭病人心衰宁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夏向臣,郑涛,岑悦,陈瑶,王宗楠,黄元雷,田青原,杨璇,朱志勇,苏学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8月—2022年10月接受心衰宁治疗的380例H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队列266例,验模队列114例,同时,根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MACE,将建模队列分为MACE组(93例)、非MACE组(173例)。比较建模队列MACE组、非MACE组病人一般资料、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钠尿肽(BNP)、清蛋白(ALB);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估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模队列MACE组、非MACE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LVEDD、AL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QTd、BNP水平高于非MACE组(P<0.05),而LVEF和LAD低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d、LVEF、LAD、BNP均是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建立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验模队列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建模队列、验模队列所生成的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拟和度检验P>0.05,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较高。建模队列、验模队列预测模型的决策分析曲线证实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论:QTd、LVEF、LAD、BNP均是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较高,可作为预防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MACE发生的预测模型。

外周血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联合前白蛋白对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米黑热古丽•艾尼瓦尔,李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外周血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前白蛋白(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ALHF)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收治的317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将其分为急性左心衰竭组(113例)和非急性左心衰竭组(204例)。采集病人外周血样,检测入院即刻血糖水平、空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PA水平,计算SHR。跟踪随访急性左心衰竭组病人治疗后12个月内的生存情况,根据病人有无发生心源性死亡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SHR和PA对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左心衰竭组外周血SHR高于非急性左心衰竭组(P<0.05),外周血PA水平低于非急性左心衰竭组(P<0.05);急性左心衰竭组病人随访12个月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5.40%,预后不良组年龄、SH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外周血PA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及再灌注、β受体阻断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占比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外周血SHR高及左室射血分数、外周血PA水平低均是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再灌注、β受体阻断剂、他汀类药物治疗是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SHR、PA水平单项及二者联合预测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分别为75.00%、67.50%、92.50%,特异度分别为89.04%、93.15%、86.30%,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98,0.913,二者联合预测的敏感度和AUC均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外周血SHR明显升高,PA水平明显降低,二者均与病人预后不良有关,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但联合预测更有助于临床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ircCDYL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朱小琴,邓仁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环状RNA CDYL(circCDYL)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AMI病人作为AM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随访2年,根据circCDYL表达水平分为低表达组(53例)和高表达组(55例),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circCDYL与AMI病人总MACE发生率的关系;根据随访期间预后情况分为MACE组(48例)和非MACE组(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ircCDYL对AMI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MI组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ircCDYL低表达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ircCDYL低表达组总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ircCDYL高表达组(χ2=17.7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ircCDYL是AMI病人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ircCDYL预测AMI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敏感度为93.8%。结论:AMI病人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降低,与AMI病人MACE密切相关,对AMI病人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福竞强,潘瑾,黄燕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5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研究组(76例,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89例,未合并心力衰竭)。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心电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ST-2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及胸导联QTc间期长于对照组(P<0.05),血清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胸导联QTc间期、血清sST-2水平及4者联合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2,0.803,0.822,0.814,0.896,且4者联合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在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4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胡钦,韩卫卫,梁洁,周峰,计承,刘金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并发症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200例,统计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有效性、拟合效果及预测价值。结果:20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0.00%(180/200)。电极植入成功的18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24/180)。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年龄、术后营养支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 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 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糖尿病史是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营养支持是其保护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7.92%。结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其具有良好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及早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王博,潘小娜,严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89例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各剔除1例病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3个月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进行3个月的治疗。采用经胸超声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TTDE)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西雅图胸痛量表(SAQ)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CFR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CF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AQ各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冠状动脉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分析

征雪芹,李旭升,朱君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病人92例,所有病人因疑诊冠心病,均先后成功接受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以CAG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A筛查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结果:92例病人以CAG为金标准诊断,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9.86%,特异度为91.30%,准确度为90.22%,阳性预测值为96.88%,阴性预测值为75.00%;冠状动脉CTA评估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2.16%、65.38%、62.89%,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较高;冠状动脉CTA、CAG在评估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88,0.729,P均<0.001),评估左回旋支(LCX)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96,P<0.001);冠状动脉CTA评估LAD、LCX、RCA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时,其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且其阳性预测值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有增高趋势,LAD、RCA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敏感度较LCX不同程度狭窄明显增加;冠状动脉CTA评估LAD血管狭窄程度漏诊率较高,而误诊率随着LAD、LCX、RCA血管狭窄程度加重逐渐降低。结论: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无创精准筛查手段,但CTA检查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时敏感度较低,可能对某段血管狭窄程度无法进行精准判断。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与试验序贯分析

傅珍玥,高希亚,吕佳誉,吴华芹,宋庆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rchane 5.1.0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的数据使用RevMan 5.4及Stata17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涉及924例病人,其中对照组457例,治疗组4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95,95%CI(2.63,5.93),P<0.000 01],采用Stata软件中的Egger′s检验对总有效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P=0.003。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MD=-0.60,95%CI(-0.88,-0.32),P<0.000 1]、全血低切黏度[MD=-2.45,95%CI(-2.73,-2.18),P<0.000 01]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头晕目眩评分[MD=-0.85,95%CI(-0.94,-0.76),P<0.000 01]、头重如裹评分、胸闷评分[MD=-0.94,95%CI(-1.05,-0.82),P<0.000 01]、呕吐评分[MD=-1.34,95%CI(-1.47,-1.20),P<0.000 01]低于对照组。进一步采用试验序贯分析验证了Meta分析结果。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较单纯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更佳。

伴躯体症状的抑郁发作述情障碍表现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周俊,罗海东,丁虎,张婧,陈起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伴躯体症状的抑郁发作述情障碍表现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纳入抑郁发作伴有躯体症状病人97例,抑郁发作不伴有躯体症状病人97例,所有病人均予症状自评量表(SCL-90)、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表(HAMD-17)、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以评估其心理状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两组SCL-90量表躯体化、焦虑因子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S-20量表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外向性思维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化因子与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TAS-20总分存在相关性(P<0.05);肝气郁结证病人TAS-20总分与其他4种证型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述情障碍与抑郁发作病人的躯体症状存在相关性;述情障碍可能是肝气郁结的病理状态。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效果及脑电图、神经功能的影响

王顺达,韩新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促醒效果及脑电图(EEG)、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90例,分为rTMS组、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电刺激组)、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联合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rTMS组给予rTMS,电刺激组给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组给予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比较3组促醒效果,观察3组治疗前后EEG改善情况、脑血流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促醒总有效率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4周后,3组EEG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EEG分级优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3组治疗4周后Vm、Vs高于治疗前,Vd、PI低于治疗前,联合组Vm、Vs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Vd、PI低于rTMS组、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GCS、MoCA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GCS、MoCA评分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结论:rTMS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能显著提高促醒效果,改善脑电图,促进认知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脑梗死病人血清SIL-2R、IGF-1、hs-CRP表达水平与继发肺部感染的关系

齐姣,靳丽丽,杨月君,张晓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与继发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2021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病人,根据病人是否继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3例)和未感染组(53例)。分析感染组肺部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血清SIL-2R、IGF-1和hs-CRP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病人发生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L-2R、IGF-1和hs-CRP水平对病人继发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76例脑梗死病人中有23例肺部感染病人,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4株,包括革兰阴性菌41株(64.06%),革兰阳性菌株16株(25.00%),真菌7株(10.94%)。感染组病人合并糖尿病和重度脑梗死所占比例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病人血清SIL-2R和hs-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IGF-1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L-2R、hs-CRP水平升高及IGF-1水平下降是脑梗死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L-2R[曲线下面积(AUC)=0.792)]、IGF-1(AUC=0.704)和hs-CRP(AUC=0.791)水平均可有效预测脑梗死病人继发肺部感染(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SIL-2R、IGF-1和hs-CRP水平变化与继发肺部感染的关系密切,血清SIL-2R、IGF-1和hs-CRP水平均可有效预测脑梗死病人继发肺部感染。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irc_HECTD1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张微,侯晓强,杨娜,杨秀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环状RNA HECT结构域E3泛素蛋白连接酶1(circ_HECTD1)表达情况,分析circ_HECTD1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开滦总医院收治的ACI病人122例为ACI组,另选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2名为对照组。收集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血清circ_HECTD1水平。Pearson法分析ACI病人血清circ_HECTD1水平与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ACI组高血压比例、空腹血糖、白介素(IL)-6、IL-1β、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circ_HECTD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组、重度组年龄、IL-6、IL-1β、空腹血糖、CRP、WBC及circ_HECTD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IL-6、IL-1β及circ_HECTD1均是ACI病人中重度神经缺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circ_HECTD1水平与空腹血糖、WBC、IL-6、IL-1β、CRP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病人血清circ_HECTD1水平升高,且随病情加重而增加,是中重度神经缺损的危险因素。
理论探索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施治方义

李慧茹,王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于此探讨麝香保心丸的施治方义,以期为临床多维度诊治CMD提供思路。
经验交流

徐浩教授从“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经验

万颖颖,尚青华,徐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悸病机多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所致。西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机体的脏腑经络依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肝的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徐浩教授临床以“肝主疏泄”理论来论治心悸实证,临床分为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气滞血瘀证、肝热气逆证。对徐浩教授运用“肝主疏泄”论治心悸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李海霞教授从六经扶阳次第疗法论治高原高血压

傅建平,宋添力,孙永章,刘立安,李海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高原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李海霞教授认为高原高血压形成的机理是由于气虚、气滞、痰浊、血瘀等各种原因导致脑供氧不足,扶阳可以增加气血动力,改善脑部气血瘀滞,使脑部氧气供应充足,血压自然就降为正常。李海霞擅长运用六经扶阳次第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首先开太阳,其次疏通少阳达到温太阴,最后温补少阴,补肾填精,同时重用引经药通窍活血,疏通头颈部能量,改善脑部供氧,脑部气血充足,则血压自降,为保障高原人群心血管健康,防治高血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