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目录

论坛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

邵宁书,杨文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风作为四大顽症之一,在《内经》首次提出后,便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以益气活血法为原则治疗中风,历来被认为是由清代医家王清任首次提出。但在近来研究中发现,益气活血法萌芽于《内经》,并未广泛运用于中风治疗。隋唐时期有医家提出从气血论治中风,明清时期新安医家进一步认为气虚血瘀为中风成因,并选用益气活血药物治疗中风,其认识要早于清代医家王清任。益气活血法其后继续发展,并在当代治疗中风时广泛运用。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丹参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研究

曹唯仪,付荩毅,李睿,程苗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丹参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及关键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丹参治疗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潜在靶点,并通过Metascape在线平台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9.1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筛选出核心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程度。结果:筛选丹参治疗冠心病与脑卒中“异病同治”的潜在靶点52个,主要富集于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血小板激活、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核心药效成分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一氧化氮合酶(NOS3,eNOS)、B淋巴细胞瘤相关蛋白-2(Bcl-2)、环氧合酶2(PTGS2)、整合素亚基α2b(ITGA2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靶点结合稳定。结论:丹参“异病同治”冠心病与脑卒中主要通过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保护心脑血管细胞、稳定斑块、减轻炎症等机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并存在靶点竞争及协同疗效的潜在可能。

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人中医证候、证素演变规律的文献分析

连妍洁,尚菊菊,刘红旭,娄妍,来晓磊,邢文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通过分析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证素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采用SPSS 27.0统计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证候的例数及证素的频次等信息,按出现频次统计构成比,分析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累计病例10 058例。将频率≥3.00%的证候作为常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阻肺、阳虚水泛、心肾阳虚、心肺气虚、心气阴两虚血瘀、气虚血瘀痰饮、心血瘀阻9种证候。将频率≥3.00%的证素作为常见证素,常见病性证素包括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饮、痰浊6种,常见病位证素包括心、肺、肾、脾。结论:心力衰竭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肾、脾等均有密切关联。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中,Ⅰ级主要证候以气虚血瘀痰饮证最突出,其次为心肺气虚证、心气(亏)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瘀;Ⅱ级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证、心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心气阴两虚血瘀证,病性证素以气虚表现最突出,其次为血瘀、阴虚;Ⅲ级主要证候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肺气虚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阳虚;Ⅳ级主要证候依次为阳虚水泛证、气虚血瘀证、痰浊阻肺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血瘀、水饮。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润肝养心方治疗心脏神经症的分子机制

许琳洁,史大卓,马晓娟,黄弘博,张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润肝养心方治疗心脏神经症(CN)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润肝养心方(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炒白芍、当归、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基因名片数据库(GeneCard)、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筛选CN疾病靶点,将药物和疾病靶点两者取交集后获得的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关系,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3.18.0)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8.2构建关键靶点-功能-通路图及关键靶点中药药理调控网络;采用AutoDock Tools 1.5.6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润肝养心方筛选得到活性成分146个、作用靶点245个、CN及润肝养心方共有靶点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38个。KEGG富集分析关键靶点主要被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涉及对异源刺激的反应、管径调节、血管直径维持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验证显示关键靶点与槲皮素、芍药苷、山柰酚的结合活性较好。结论:润肝养心方中主要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IL-1β、IL-6、TNF等关键靶点基因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通路以发挥抗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等作用治疗CN。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丽娜,谭逸海,丁薇,张根明,唐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血流变、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疏血通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偏倚风险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疏血通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脑梗死病人临床总有效率[OR=3.60,95%CI(2.12,6.10),P<0.000 01],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MD=-2.24,95%CI(-2.92,-1.55),P<0.000 01],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D=10.28,95%CI(9.94,10.62),P<0.000 01],改善全血高切黏度[MD=-0.61,95%CI(-0.74,-0.48),P<0.000 01]、全血低切黏度[MD=-1.84,95%CI(-2.06,-1.61),P<0.000 01]、纤维蛋白原[MD=-0.72,95%CI(-1.40,-0.04),P=0.04],降低C反应蛋白[SMD=-0.67,95%CI(-0.99,-0.35),P<0.000 1]、肿瘤坏死因子-α[SMD=-2.22,95%CI(-4.35,-0.09),P=0.04]水平。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安全性较高。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血流变及炎性因子指标。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脑出血自噬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高玉广,钟 洁,黄德庆,邓海霞,刘永辉,张元侃,刘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对脑出血自噬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解读和分析,探讨脑出血自噬研究动态和趋势。方法:检索1991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中国知网发表的脑出血自噬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析检索获得文献的作者、主题、来源分布、数量等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纳入123篇文献,年度发文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文献来源以苏州大学的硕博士论文为首,吴成翰团队及邹伟团队在该领域发文量较大;苏州大学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机构;研究热点集中在自噬与凋亡在脑出血中的机制研究及中医干预研究;主题词的聚类分析比较显著;突现的关键词为脱证、闭证、自噬、凋亡、炎症、小胶质细胞,是脑出血自噬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脑出血的自噬研究领域前景良好,研究者相互合作,初具规模,机构间合作略欠佳,目前此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药物干预的临床基础研究为主,这些成果为脑出血的自噬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王晓峰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用药规律探析

杜峣楠,姚明,陈思言,张文,王俊祥,曹宇,王晓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SPS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王晓峰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王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门诊病历资料,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筛选出54首处方,包含中药117味,使用频次和频率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为当归、丹参、郁金、麦芽、茯苓、川芎、黄芪、陈皮、桃仁和赤芍。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有:当归-丹参,当归-麦芽,当归-川芎;当归-郁金-丹参,当归-麦芽-丹参,当归-茯苓-丹参;当归-麦芽-郁金-丹参,当归-黄芪-郁金-丹参,当归-茯苓-麦芽-丹参等。药物聚类分析挖掘出太子参-麦冬、半夏-薤白、黄芪-党参、当归-丹参等常用药对及太子参-麦冬-远志-酸枣仁-郁金、白术-牛膝-泽泻-葶苈子-当归-丹参-麦芽-浙贝母、黄芪-党参-茯苓-红花-全瓜蒌-炙甘草-桃仁、延胡索-厚朴-砂仁-紫苏梗-山楂-鸡内金、半夏-薤白-瓜蒌皮-桔梗-川芎-首乌藤-陈皮-赤芍等5首新处方。结论:王晓峰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痰瘀同治、益气温通为主要治法,重视心血、心神的相关性,气阴同补、心脾同调、扶正祛邪。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

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继发心血管病变大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刘德芳,晏姣,郭明阳,李莞,罗勇,刘涛,杨敏,张耀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心脏的病理组织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效应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继发心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70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三黄一龙汤低剂量组、三黄一龙汤中剂量组、三黄一龙汤高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大鼠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三黄一龙汤低剂量组、三黄一龙汤中剂量组、三黄一龙汤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每日生药量19.8、39.6、79.2 g/kg灌胃,阳性药物组给予来氟米特2.1 mg/kg灌胃,安慰剂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和心脏组织AngⅡ、ALD、TNF-α和IL-6的变化。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继发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心肌组织发生局部炎症,局部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个别大鼠心肌有轻微间质水肿。方药三黄一龙汤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损伤,使其炎症病灶缩小,水肿程度减轻,下调心脏组织AngⅡ和ALD的表达(P<0.05),降低外周血和心脏组织TNF-α、IL-6水平(P<0.05)。结论:方药三黄一龙汤可能通过抑制RAAS中AngⅡ和ALD的表达,减少TNF-α、IL-6的产生,从而缓解佐剂性关节炎继发的心血管病变。

丹曲林对心房颤动大鼠心肌纤维化及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影响

谭珍妮,吕春美,邹海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丹曲林对心房颤动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丹曲林低剂量组、丹曲林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丹曲林高剂量+SRI-011381(TGF-β激动剂)组,每组12只。丹曲林低剂量组、丹曲林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5、10 mg/kg丹曲林;阳性对照组大鼠灌胃20 mg/kg 维拉帕米;丹曲林高剂量+SRI-011381组大鼠腹腔注射10 mg/kg丹曲林和30 mg/kg SRI-011381;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4周。4周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按1 mL/kg尾静脉注射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乙酰胆碱66 μg/mL+氯化钙10 mg/mL)构建心房颤动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1周,1周后采集心电图数据并记录心房颤动诱发时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纤维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GF-β1、p-Smad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不齐,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及纤维化严重,LVEDD、LVESD、COL-Ⅰ、COL-Ⅲ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水平以及TGF-β1、p-Smad2、α-SMA蛋白表达升高,LVFS、LVEF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曲林低剂量组、丹曲林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且丹曲林浓度越高,对应的变化趋势越明显(P<0.05);SRI-011381减弱了高剂量丹曲林对心房颤动大鼠心肌纤维化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论:丹曲林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减轻心房颤动大鼠心肌纤维化及炎症反应。

异氟醚通过BMP4/Smad信号通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雪梅,杨康明,李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异氟醚通过调节骨发生形态蛋白4(BMP4)及其下游Smad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HR分为模型组、异氟醚组、阳性药物组、异氟醚+LDN193189组,健康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分别放入氧气箱中,健康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大鼠通入特殊气体(30%O2、70%N2)1 h,异氟醚组、异氟醚+LDN193189组通入混杂2%异氟醚的特殊气体1 h,通过麻醉气体检测仪检测异氟醚含量,确保异氟醚浓度始终保持在2%。通气结束后,异氟醚+LDN193189组大鼠腹腔内注射BMP4/Smad通路抑制剂溶液20 μL(LDN193189,5 mg/kg),阳性药物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缬沙坦溶液20 μL(10 mg/kg),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异氟醚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氧气箱通气实验及注射每日1次,持续10 d。无创血压检测仪检测尾动脉收缩压变化;神经学行为评分评价行为功能;脑含水量检测脑水肿程度;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神经元损伤情况;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BMP4、Smad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氟醚组、阳性药物组、异氟醚+LDN193189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减少,尼氏小体增多,血压、神经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BMP4、Smad2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异氟醚组比较,异氟醚+LDN193189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增多,尼氏小体急剧减少,血压、神经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升高,BMP4、Smad2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异氟醚组与阳性药物组各项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可通过促进BMP4/Smad信号通路减轻SHR脑损伤。

基于Nrf2-GPX4铁死亡途径探讨芒果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潘敏丽,黄国定,蔡冠虎,卢宏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芒果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RI组、芒果苷低剂量组、芒果苷高剂量组、芒果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RI模型。再灌注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二氢乙锭(DHE)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亚铁离子(Fe2+)含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IRI组大鼠血清cTnI、CK和LDH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ROS、MDA、Fe2+含量,ACSL4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SOD活性和GSH含量,Nrf2、GPX4、FTH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心肌细胞肿胀,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MIRI组比较,芒果苷低剂量组、芒果苷高剂量组血清cTnI、CK和LDH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ROS、MDA和Fe2+含量,ACSL4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SOD活性和GSH含量,Nrf2、GPX4、FTH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心肌细胞水肿减轻,少量心肌纤维断裂和炎性细胞浸润。使用Nrf2抑制剂ML385抑制Nrf2的核易位可明显阻断芒果苷对心肌铁死亡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芒果苷可通过激活Nrf2-GPX4轴抑制铁死亡对MIRI发挥保护作用。

lncRNA NEAT1调节miR-424-5p/ELK4轴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Lp-PLA2和CRP水平的影响

陈光远,边毓尧,王秀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lncRNA NEAT1)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和功能。方法:收集健康人和动脉粥样硬化(AS)病人血液标本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中lncRNA NEAT1、微小RNA-424-5p(miR-424-5p)和ETS域蛋白4(ELK4)mRNA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lncRNA NEAT1、miR-424-5p和ELK4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法检测HUVEC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UVEC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lncRNA NEAT1、miR-424-5p和ELK4之间的靶向相互作用。进行动物实验以评估lncRNA NEAT1在体内AS进展中的作用。结果:lncRNA NEAT1在AS病人血清和ox-LDL诱导的HUVEC中显著上调(P<0.05)。lncRNA NEAT1的沉默可削弱ox-LDL引发的细胞毒性,降低Lp-PLA2和CRP水平,并减少ApoE-/-小鼠的脂质异常分泌(P<0.05)。miR-424-5p是lncRNA NEAT1在调节ox-LDL诱导的HUVEC损伤中的功能介质,ELK4是miR-424-5p的直接靶标(P<0.05)。miR-424-5p的抑制或ELK4的过表达逆转了lncRNA NEAT1沉默对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影响(P<0.05)。结论:沉默lncRNA NEAT1可通过调控miR-424-5p/ELK4轴保护HUVEC免受ox-LDL触发的细胞毒性,降低Lp-PLA2和CRP水平。

上调lncRNA MEG3对大鼠心肌细胞系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余敏,崔跃,黎鹏飞,谢丹,陈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对大鼠心肌H9c2细胞缺氧/复氧(H/R)的保护作用及其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的关系。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Control组、H/R组、H/R+Ad-绿色荧光蛋白(GFP)组、H/R+Ad-MEG3组、H/R+Ad-MEG3+si-NC组及H/R+Ad-MEG3+si-Nrf2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EG3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Nrf2/ARE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R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中ROS水平及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水平均增高,而细胞活力、细胞中MEG3表达水平、SOD和CAT活性均降低(P<0.05)。MEG3过表达可部分逆转H/R对H9c2细胞和Nrf2/ARE通路蛋白的影响(P<0.05);敲低Nrf2可削弱MEG3过表达对H/R损伤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MEG3过表达可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减轻H/R心肌损伤,可能与激活Nrf2/ARE抗氧化信号有关。
综述与进展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唐巧林,瞿惠燕,刘文锐,王田,杨涛,周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0%~49%的心力衰竭,HFmrEF病人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中同样获益。本研究结合当前HFmrEF人群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结果,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展望

李国建,王凤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长期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心肌变性和纤维化,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虽然抗心力衰竭手术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药物治疗仍是抗心力衰竭的基础。

基于血脑屏障探索活血化瘀药减少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周玉英,顾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活血化瘀药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联合使用后减少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活血化瘀药单药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丹参酮ⅡA、红景天苷、三七皂苷、银杏叶提取物等)、现代制剂(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对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且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神经炎、抗氧化、调节血管重构因子及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等多种途径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少内皮损伤。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樊金梦,齐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关系。胰岛素抵抗(IR)是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早期识别IR对于预测及预防T2DM的发病、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TyG指数可作为IR的替代指标,且其与T2DM及其并发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心脏起搏后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武旅,李学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病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起搏器植入后心脏结构的远期改变。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20年1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门诊复查起搏器的398例病人。采用病人自身对照的模式,对病人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超声心动图(UCG)数据进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探讨长期植入双腔起搏器对心脏结构及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分析病人植入起搏器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与UCG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个月的左房内径(LA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年LAD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AD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7)。术后1、3、6个月及1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LVEDD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3年LVEF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SD、LVEDD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先降低后升高。植入心脏起搏器后,LAD、LVESD、LVEDD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LAD、LVESD、LVEDD逐渐升高。LVEF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先升高后降低,植入心脏起搏器后,LVEF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术后6个月达到高峰,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LVEF逐渐下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植入起搏器后病人的QRS波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r=-0.464,P<0.001),与LVESD和LVED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33,0.151,P<0.05),与LA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短期内能提高心功能,增强左心收缩功能,改善心室结构;但长期的双腔起搏仍会使心功能下降,LVEF减少,心脏增大,这种改变在植入双腔起搏器2年以上的病人中表现更为明显;QRS波时限可作为评估植入起搏器后病人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的指标,QRS时限越长,病人左室结构越大,左心功能越差。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

胡钦,韩卫卫,梁洁,周峰,计承,刘金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电图参数(QRS波宽度),并比较两组起搏器程控随访(术后1、3、6、12个月)期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LVEF均高于对照组,LAD、R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QRS波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阻抗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阈值、阻抗、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8%与19.15%,P<0.05)。结论:与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比较,LBBAP对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更小,可改善心电图参数,且起搏参数稳定,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室重塑及血清miR-21、miR-126水平的影响

田苗艳,徐丹,宋炜,刘学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室重塑及血清miR-21、miR-12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7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均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肌梗死溶栓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血清miR-21、miR-126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7),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3,P=0.028)。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可降低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功能,下调血清miR-21、miR-126水平。

ApoB、ApoA1、ApoA1/ApoB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ABG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郝俊文,夏斌,席镇,牛兆倬,生伟,孙忠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回顾调查分析载脂蛋白(Apo)B、ApoA1、ApoA1/ApoB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并在AMI确诊30 d内行CABG的病人,从心绞痛发作、脑卒中、再发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再重建、心因性死亡5种结局分别分析其与ApoB、ApoA1、ApoA1/ApoB的相关性。结果:出现MACE组LDL-C、ApoB、糖尿病史高于未出现MACE组,ApoA1、ApoA1/ApoB低于未出现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和心因性死亡组ApoB水平高于未出现MACE组(P<0.05),其中脑卒中组和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的ApoB水平差异较大(P<0.05)。脑卒中组和心因性死亡组的ApoA1水平低于未出现MACE组(P<0.05)。脑卒中组、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和心因性死亡组ApoA1/ApoB比值低于未出现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B、ApoA1/ApoB是心绞痛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ApoA1/ApoB是再发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poB、ApoA1、ApoA1/ApoB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poB、ApoA1、ApoA1/ApoB可作为独立于传统血脂指标的心因性死亡、再发性心肌梗死的预测指标,可作为AMI病人术后MACE的风险控制指标。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吴丹,张海伟,林昕,刘鸿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与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0例)与OPCAB组(60例)。CCABG组进行CCABG治疗,OPCAB组进行OPCAB治疗,两组在围术期均行手术室强化干预,术后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24 h的肝肾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生活质量,术后3个月内的安全性。结果:OPCA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短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升高,但OPCAB组低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升高,且OPCAB组高于CCABG组(P<0.05)。术后3个月内,OPC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CABG组(11.67%与63.33%,P<0.05)。结论:与CCABG比较,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能缩短冠心病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改善病人术后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血清IL-6和TNF-α水平表达及临床意义

马秋晓,李灵生,张新宇,崔力心,张琼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诊的COPD病人442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毒瘀阻肺证。根据病人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分为单纯COPD组(226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151例)和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65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的IL-6、TNF-α、B型脑钠肽(BNP)、纤维蛋白(FIB)和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析IL-6、TNF-α与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FIB、D-二聚体、BNP水平、肺功能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与单纯COPD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IL-6水平升高,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TNF-α水平升高(P<0.05)。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与单纯COPD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FIB、D-二聚体、BNP水平升高,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降低(P<0.05)。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FIB、D-二聚体、BNP水平升高,FEV1/FVC降低(P<0.05)。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心功能Ⅰ级11例、Ⅱ级17例、Ⅲ级21例、Ⅳ级16例。心功能Ⅲ级病人IL-6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IL-6、TNF-α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病人(P<0.05)。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病人FEV1低于心功能Ⅰ级病人,心功能Ⅳ级病人FEV1低于心功能Ⅱ级病人(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FEV1/FVC低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IL-6、TNF-α水平与病人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FIB呈相关性不明显,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性,与BNP水平相关性不明显。结论:IL-6和TNF-α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FIB呈正相关,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炎症反应参与了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的病理过程,影响病人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和肺功能。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刘泽岩,王哲,周姝,张浩,杨艳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青年AMI病人4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青年非心源性胸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证实冠状动脉结构基本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程度。收集两组病人AMI传统危险因素指标,通过差异性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青年AMI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明确焦虑与青年AMI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Spearman检验明确焦虑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校正后,SAS评分仍表现出独立影响(OR=1.282,P<0.001),RCS结果提示SAS评分与青年AMI存在“剂量-反应”关系。Spearman检验提示SAS评分与LDL-C、CRP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结论:焦虑是青年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用药特点研究

范增光,代永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通过对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统计,以进一步总结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2019年8月30日经周亚滨教授诊治的高血压病人完整而有效的门诊病历资料106份,采用Excel软件及SPSS 24.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类别、药物频数及聚类分析,得出高频用药类别、常用中药、药对及药物组合。通过统计结果,探讨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50味,总使用频次为1 990次,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有34味,累计使用频率达68.99%,其中天麻、钩藤、半夏、白术、菊花、决明子、夏枯草、葛根、川芎及丹参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为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涉及用药种类13类,分别是平肝息风药(19.07%)、补虚药(18.13%)、清热药(13.33%)、活血化瘀药(11.27%)、解表药(10.27%)、化痰止咳平喘(8.80%)、安神药(7.87%)等所占比例较大,其占88.73%。聚类分析获得6个常用药对和3个聚类方。结论: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内服方药以清热平肝、滋阴补肾为主,再根据个体配合活血、化痰、安神等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MPO水平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杨占娜,李建国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因胸痛或胸闷症状住院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29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T2DM组(25例)、CHD组(98例)、CHD合并T2DM组(105例)。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于入院24 h内采集空腹肘静脉血进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PO水平。根据CAG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CHD合并T2DM组进行多因素分析。4组Gensini评分与MPO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C及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O是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OR=1.030,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T2DM组、CHD组、CHD合并T2DM组MPO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且CHD合并T2DM组的相关系数更大。结论:MPO是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MPO水平对CHD合并T2DM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定量CT-MPI检查在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林淑梅,尹伊君,周戈,陈妙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定量CT-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CT-MPI检查的冠状动脉CTO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MPI检查,根据有无灌注异常和缺血程度分组,记录一般资料和CT-MP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定量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T-MPI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灌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73.56 mL/(100 mL•min),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87%。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0.42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效能AUC高于心肌血流量。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无相关性。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

张媛,唐笑先,原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收集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斑块性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狭窄程度。测量右冠状动脉近端10~50 mm脂肪组织的平均CT值作为病人PCAT的密度。分析PCAT密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参数的关系,筛选出影响右冠状动脉PCAT密度的因素。结果:共纳入64例病人,右冠状动脉PCAT的平均密度值为(-82.13±-8.16)HU。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是右冠状动脉PCAT密度的影响因素。男性的PCAT密度高于女性,右冠状动脉内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PCAT密度高于钙化斑块的PCAT密度,狭窄程度≥50%的PCAT密度高于狭窄程度<50%的PCAT密度。结论:右冠状动脉的PCAT密度与性别、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关,在使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周围炎症时,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电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桡动脉痉挛的临床研究

杨子璇,陈琳,樊荣,冯灿,樊民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估电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8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的病人20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95例)和对照组(114例)。试验组取太渊穴、孔最穴、尺泽穴、内关穴和郄门穴连接电针仪;对照组选穴同试验组,予假电针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治疗25 min。术后桡动脉造影,比较两组病人桡动脉直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和程度,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试验组桡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桡动脉缩小程度、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导管操作困难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穿刺点附近术后胀痛、水疱、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预防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桡动脉痉挛安全性较好。

腹主动脉瘤病人血清线粒体衍生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飞飞,侯欣,欧敬民,杨祖尉,施丽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衍生肽(MDP)在腹主动脉瘤治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经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肿瘤最大直径≥5 cm采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的59例病人作为腔内修复组,肿瘤最大直径<5 cm予以动态观察的29例病人作为动态观察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6、12个月采集病人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DP水平,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MDP水平,并分析血清MDP水平与瘤体最大直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瘤颈长度、瘤颈直径、瘤腔内血栓、瘤体扭曲成角、D-二聚体水平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腔内修复组病人瘤体最大直径、累及髂总动脉情况、初始血清MDP水平明显高于动态观察组病人(P<0.05)。治疗后3、6、12个月各时间点腔内修复组病人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而动态观察组在3、6、12个月各时间点瘤体最大直径有逐渐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各时间点腔内修复组病人血清MDP水平逐渐升高(P<0.05),而动态观察组病人3个月后血清MDP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但治疗6、12个月后血清MDP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DP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呈负相关(r=-0.436,P<0.05)。腔内修复组病人术前血清MDP水平降低与病人性别、瘤体最大直径有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高血压、累及髂总动脉、瘤腔内血栓、瘤体成角无关(P>0.05)。结论:血清MDP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病人瘤体最大直径呈负相关,其水平随瘤体最大直径的缩小而升高,术前MDP水平降低与病人性别和瘤体直径有关,可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瘤体直径评估提供指导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有效性的Meta分析

陈芮,罗淑萍,麦晓洇,祝翠连,苏慧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及PubMed,获取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成及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涉及病人7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71,95%CI(1.77,7.75),P=0.000 5]。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MD=4.40,95%CI(-8.22,17.02),P=0.49]、静息心率[MD=2.25,95%CI(-9.06,13.55),P=0.70]、心电图显效率[OR=0.87,95%CI(0.17,4.39),P=0.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方面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独西医常规治疗。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脂、血凝水平与脑卒中进展的关系

申少珍,徐婧,杨贺,窦金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脂、血凝水平与脑卒中进展的关系。方法:通过采集医院电子病例系统信息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入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453例,分为风痰阻络型组(299例)和非风痰阻络型组(154例)。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两组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对比分析风痰阻络证进展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病人血脂、凝血指标及与脑卒中进展的相关性。结果:风痰阻络型组进展性脑卒中115例,非进展性脑卒中184例,脑卒中进展发生率为38.5%;非风痰阻络型组进展性脑卒中43例,非进展性脑卒中111例,脑卒中进展发生率为27.9%。风痰阻络证组脑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痰阻络证组(χ2=4.971,P=0.026)。风痰阻络证进展性脑卒中组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风痰阻络型脑卒中进展呈正相关(r=0.145,P=0.016;r=0.127,P=0.034)。结论:风痰阻络证脑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痰阻络证。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导致脑卒中进展的直接相关因素,在临床诊治风痰阻络型进展性脑卒中病人时需要严格控制好病人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翁俊梅,彭庆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Z=2.143,P=0.032),其S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BMI值、ALB水平、TSF值、AMC值)、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Barthel指数评分及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12.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吴磊,胡岗,王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05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发生后循环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将病人分为未继发脑梗死组(141例)和继发脑梗死组(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TRP3、ANGPTL8水平。Pearson法分析CTRP3、ANGPTL8表达与CT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及CTA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梗死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继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CTRP3水平与CTA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5);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与CTA评分呈正相关(r=0.428,P<0.05)。头颈部CTA联合CTRP3、ANGPTL8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CTRP3、ANGPTL8水平联合头颈部CTA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局灶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曹志伟,张淑敏,董琰,张文娟,李婷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局灶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联合组(25例)。对照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联治疗。比较两组癫痫发作频率、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血清神经损伤指标[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认知功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复杂部分发作及简单部分发作次数、MBP、GFAP、NSE、S-100β水平均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复杂部分发作及简单部分发作次数、MBP、GFAP、NSE、S-100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E、DA、5-H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与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局灶性癫痫患儿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调节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神经损伤,对认知功能无较大影响,且有一定安全性。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高泽,张金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亚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诊治CVST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子信息化病历系统及数据中心收集2018年1月1日—2022年2月18日初次诊断为CVST的1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CVST病人115例,女64例,男51例,年龄36(26,48)岁。剔除7例为孕产期女性后,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男性21例,女性33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m2的男性1例、女性9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自觉有症状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9 d(7 h,30 d),62.61%(72/115)的病人为亚急性起病(48 h至30 d),66.09%(76/115)的病人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72例(62.61%)病人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女性高于男性,同型半胱氨酸(Hcy)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在180~330 mmH2O的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性质和部位中,脑实质损伤、缺血病灶、多个脑叶受累女性多于男性,多个窦受累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小板增多、贫血病人多于男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少于男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脑出血是CVST病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以头痛最常见。女性入院时病情更重,存在更多脑实质受损。多数病人可以确定至少1个危险因素,肥胖可能增加CVST风险。积极抗凝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短期预后,意识障碍和脑出血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理论探索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心脾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

孙立莹,韩卓君,王培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心脾同治法,即益气活血健脾法,作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符合缺血性心脏病气虚血瘀的本质。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与中医的脾脏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影响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心脾同治类中药通过肠道菌群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心脾同治类中药通过抑制不良产物、促进血管新生、抗炎等方面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机制。
经验交流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高负荷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

路利杰,蔡安琪,郭亚鑫,陈露莹,蒋跃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除可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外,还可触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对于症状性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部分病人效果不理想或出现副作用;射频消融治疗有创且费用较高,广泛应用受限。本例病人为高负荷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百分比61.3%),经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以炙甘草汤加减为主,取得良好的疗效。

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管理知信行的现状调查

王栋伟,赵涟慧,乔爱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了解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管理的知、信、行现状,为基层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山阴县二级医院心内科医生及乡镇全科医生从知识、态度及处置行为3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知识维度,不同学历、专业、单位级别、职称的基层医生其心力衰竭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学历越高得分越高;西医临床专业得分最高,中西医结合次之,中医最低;乡镇医院医生得分低于二级医院医生;职称越高得分越高。态度维度,55~<65岁、65~75岁,高中及以下,主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态度得分均<9分,其他人员≥9分,态度普遍积极。且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从医年限、单位级别、职称的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置行为维度,25~<35岁、65~75岁,本科,西医,从医<5年、10~<20年,二级医院,主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处置行为得分≥14分,其他人员<14分,基层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普遍不规范,且乡镇医院医生的处置行为得分低于二级医院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知识掌握较差,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态度普遍积极,处置行为缺乏规范管理。其中学历与职称越高,知识得分越高;西医知识得分高于中西医,中医得分最低;乡镇医院知识和处置行为得分都低于二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