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24年 22卷 3期 刊出日期:2024-02-10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包宇,卫靖靖,于瑞,刘子贤,郝鹏乐,朱明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中医证型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 204例AMI病人临床资料。按照AMI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将1 204例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软件统计描述各证型频数分布,以χ2检验分析各证型间男女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证型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住院天数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主要中医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1 204例AMI病人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心肺气虚证(3.3%)<气虚血瘀证(3.4%)<气滞血瘀证(4.5%)<心阳虚衰证(7.3%)<痰浊瘀阻证(7.8%)<心血瘀阻证(18.6%)<气阴两虚证(24.1%)<痰浊壅塞证(31.0%);性别在AMI各中医证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浊壅塞证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阳虚衰证(P<0.05);气阴两虚证体重明显低于痰浊壅塞证、心血瘀阻证、痰浊瘀阻证(P<0.05);痰浊瘀阻证、痰浊壅塞证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气阴两虚证(P<0.05);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在痰浊壅塞证、心血瘀阻证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而痰浊壅塞证与心血瘀阻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在痰浊壅塞证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痰浊壅塞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TG是痰浊壅塞证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住院天数、HDL-C是AMI痰浊壅塞证的保护性因素;体重是AMI痰浊瘀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Hb则是AMI气阴两虚证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RBC、体重、Hb、DBP、TG、HDL-C等指标在AMI各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差异,并与AMI主要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作为AMI中医辨证分型及AMI早期识别的临床参考。

冠心病进展相关基因筛选及冠心Ⅱ号方干预靶点的预测

骆金文,刘敏,于燕乔,谭宇,史大卓,马晓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索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并预测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作用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冠心病(SCAD)病人转录组表达谱,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并针对冠心病进展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下载冠心Ⅱ号方的有效成分及药效靶点,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进行交集分析,获得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靶点。结果: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比较AMI和SCAD转录组表达谱,共获得16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WGCNA获得与AMI相关的基因模块Black。取DEGs与Black模块的交集,获得64个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从TCMSP数据库共获得224个冠心Ⅱ号方的药效靶点,将药效靶点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14(CD14)和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结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相关蛋白(ECRP)、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0D(TNFRSF10D)、S100钙结蛋白A9(S100A9)等64个基因可能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其中,PPARG、CD14、CYP1B1是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炙甘草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任海云,蔚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炙甘草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获取炙甘草汤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然后应用人类基因综合(GeneCards)与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和突变信息的综合平台(DisGeNET)数据库预测MIRI靶点,通过Venny在线绘图软件获取炙甘草汤抗MIRI潜在作用靶点。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数据库(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通过Cytoscope 3.9.1软件可视化、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 基因功能分析平台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炙甘草汤抗MIRI机制,再次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最后利用分子对接程序AutoDock vina对炙甘草汤主要活性成分与其核心靶点结合活性进行验证。结果:经筛选获得炙甘草汤147个活性成分、865个基因靶点,MIRI 144个靶标,通过Venny数据库获取炙甘草汤抗MIRI潜在作用靶点79个;经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40个关键靶点,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B(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一氧化氮合酶3(NOS3)、过氧化氢酶(CAT)、CC趋化因子配体 2(CCL2)、髓过氧化物酶(MPO)均与炎症反应或氧化应激有关。经GO富集分析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此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经KEGG分析探究炙甘草汤抗MIRI的通路,共映射出178条信号通路。将炙甘草汤活性成分-疾病-核心靶点-通路网络中排名居前3位的成分及其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结合活性很强,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结论:甘草查尔酮A、人参皂苷Rh2、6-醛基异麦冬黄酮B、山柰酚、芒柄花黄素、麦冬皂苷C等为炙甘草汤抗MIRI的主要成分,通过TNF、IL-6、AKT1、VEGFA、NOS3、CAT、CCL2、MPO等核心靶点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TNF、Toll样受体-4(TLR4)、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减轻改善MIRI,体现出炙甘草汤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优势,为进一步深入动物学实验与临床试验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持。

基于CiteSpace的脓毒症心肌病研究动态及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盛松,张艳虹,高洪阳,王幸,黄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探讨近10年脓毒症心肌病(SICM)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2012—2022年6月SICM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对SICM文献的产出数量、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发文作者和共被引作者及双图叠加共被引期刊网络、关键词时间线网络和共被引文献网络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探讨SICM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结果:共纳入3 814篇文献,近10年SICM相关文献逐年增长,2016年开始文献产出激增。从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和作者发文频次角度,中国与欧美国家齐头并进,但是从论文影响力和共被引作者角度看,我国与欧美国家仍差距明显。近2年和近10年期刊共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杂志相同,包括Crit Care Med、Crit Care等。SICM研究热点包括急性肾损伤、脓毒症心肌损伤、脓毒症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涉及SICM的病因、病理机制、评估、治疗、并发症和预后。频次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主要为脓毒症的指南共识和随机对照试验及SICM研究综述。结论:基于CiteSpace对SICM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全球SICM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慧子,王艳卉,要志清,任健,王思扬,王红霞,支婷婷,李珍,张瑞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通过可视化方法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式为(((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CE inhibitors)OR ACEI))(Topic)AND hypertension(Topic)AND article OR review(Document Type),检索时限2010—2021年。通过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发文量趋势分析;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合著分析(国家、机构)、共被引分析(作者、参考文献)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共纳入4 845 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12年的发文量以2018年最低(326篇),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Hypertension(113篇,2.33%);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 378篇,28.44%);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Harvard University(133篇,2.75%);被引频次位居第1位的作者是Yusuf Salim(被引频次1 399次);质量较高的前10篇文献总被引频次高达2 955 次;将出现频次超过50次的195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4个方向:ACEI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ACEI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高血压及并发症、ACEI治疗高血压的风险与预后、ACEI在肾性高血压中的应用。结论:目前美国在治疗高血压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研究内容包括ACEI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合并用药、高血压病的转归各个方面。未来的研究趋势是ACEI药物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状态下的安全性研究。

线粒体自噬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廉坤,李鑫,宁博,李琳,胡思远,胡志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借助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线粒体自噬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前沿,为科研选题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为文献来源,检索建库至2022年9月8日收录的线粒体自噬相关研究文献,以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分析研究机构、期刊、作者、关键词等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 475篇,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Chinese Acad Sci是发文量和中心度最高的机构;发文量最多且共被引最多的期刊是Autophagy;Chen Quan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Narendra DP是共被引最多的作者;关键词分析发现mitophagy(线粒体自噬)、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和apoptosis(细胞凋亡)等是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10个聚类。结论:线粒体自噬领域的研究较多、质量较高但分散,热点内容可归为相关疾病和微观机制等两个方向,未来也应当加强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自噬的相关研究。

气囊压迫止血器初次放气减压时间不同对桡动脉介入术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张超,张文龙,白荣,张玙璠,秦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桡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器不同初次放气减压时间对病人术后安全性的影响,并探究最佳初次放气时间。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05年1月1日—2021年12月15日公开发表的包含桡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器不同初次放气时间对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R 4.2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涉及病人5 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相比,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急性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RR=4.90,95%CI(1.69,14.24),P=0.003]、肢体麻木发生率[RR=3.16,95%CI(2.14,4.65),P<0.000 01]、肢体发绀发生率[RR=4.35,95%CI(2.36,8.02),P<0.01]更低。与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相比,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急性RAO发生率[RR=0.44,95%CI(0.20,0.97),P=0.04],肢体肿胀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 1]、肢体麻木发生率[RR=0.49,95%CI(0.34,0.70),P<0.000 1],肢体发绀发生率[RR=0.37,95%CI(0.18,0.75),P=0.006],病人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RR=0.50,95%CI(0.34,0.73),P=0.000 3]更低。采用逐一剔除文献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剔除前后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基本稳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气囊压迫止血器初次放气减压时间距桡动脉介入术后<2 h比2 h或>2 h更能有效预防术后急性RAO及肢体肿胀、麻木、发绀、穿刺部位疼痛的发生。

基于Apriori算法与因子分析探讨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用药规律

刘煜,李鸣,杨琼,杨春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用药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中医药方剂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文献,建立中药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探讨各药物相互关系。结果: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高频用药排名居前6位为白芍、熟地黄、当归、甘草、钩藤、天麻,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7类组方和11类公因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中药用药以白芍-熟地黄核心药对进行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常以滋阴养血为主要原则,平肝息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等为常用治疗方法,其核心药对为白芍-熟地黄。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

芪参六味方抑制内皮-间质转化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黄丽君,董菲,高群,贾文浩,肖华丽,余林波,毛天诗,惠嫣然,林谦,周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芪参六味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SHR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西药组,另以同龄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12周。干预12周后进行心功能检测,计算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脏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E)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幅度(E′)的比值E/E′;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后观察心肌间质中胶原纤维总面积及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面积,计算两种胶原面积比值;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心肌纤维化相关指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与内皮-间质转化(EndMT)相关血小板-血管内皮黏附分子(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人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EndMT相关指标CD31、VE-Cadherin、α-SMA、FS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降低心肌组织MMP-9蛋白表达(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均可降低心肌间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P<0.01),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E/E′(P<0.01),降低EndMT相关蛋白α-SMA、FSP1蛋白表达及VE-Cadherin、α-SMA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芪参六味方可以减轻SHR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ndMT有关。

大黄酸对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甜甜,王魏,杨翠华,卢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大黄酸(RH)对高糖处理的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H9c2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浓度组(NG组,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高糖组(HG组,葡萄糖浓度为35 mmol/L)、高糖+大黄酸组(HG+RH 5组、HG+RH 10组、HG+RH 30组,大黄酸浓度分别为5、10、30 μmol/L)。细胞增殖/凋亡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蛋白表达。H9c2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浓度组(NG 组)、高糖组(HG组)、高糖+大黄酸组(HG+RH10组,RH为10 μmol/L)、高糖+大黄酸+EX527组(HG+RH+EX527组,EX527为10 μmol/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Sirt1、PGC-1α、TFAM、核呼吸因子1(NRF-1)、解偶联蛋白2(UCP2)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irt1、PGC-1α、TFAM蛋白表达。结果:与NG组比较,HG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不同浓度的大黄酸干预组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G组比较,HG组Sirt1、PGC-1α、TFAM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HG组比较,浓度为10 μmol/L的大黄酸干预组Sirt1、PGC-1α、TFAM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与NG组比较,HG组Sirt1、PGC-1α、TFAM、NRF-1、UCP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G组比较,HG+RH10组Sirt1、PGC-1α、TFAM、NRF-1、UCP2 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EX527处理组各指标表达较HG+RH10组降低(P<0.05)。结论:大黄酸对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1/PGC-1α通路实现的

葡萄籽原花青素调控Nrf2/HO-1通路减弱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

吴敏,瞿怡倩,黄苏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多柔比星(DOX)诱导的心脏毒性以及核因子E2相关基因(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作用。方法:通过DOX构建小鼠急性心脏毒性模型,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小鼠)、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小鼠心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Nrf2/HO-1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及心肌组织ROS、MDA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小鼠心肌损伤,LVESD、LVEDD、EF、FS水平,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SOD、Nrf2、HO-1蛋白,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组比较,DOX+葡萄籽原花青组小鼠心肌损伤减轻,LVESD、LVEDD降低,血清CK-MB、IL-6、IL-1β水平降低,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EF、FS及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比较,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LVESD、LVEDD及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EF、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对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达格列净对ApoE-/-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李宵,王丹丹,马巍,李兵,贾俊栋,王泰然,赵季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达格列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探讨其抗AS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6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AS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组予达格列净干预,对照组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干预4周后取材。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及主动脉瓣AS斑块面积比例;流式细胞术分析循环中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Ly6G-CD11b+Ly6Chi和 Ly6G-CD11b+Ly6Clo);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检测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和增殖的巨噬细胞(F4/80和Ki67双阳性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降低主动脉及主动脉瓣斑块负荷的作用,降低循环中Ly6Chi单核细胞比例,降低斑块内增殖巨噬细胞比例,降低LDL-C水平,且具有升高HDL-C作用。结论:达格列净可减轻ApoE-/-小鼠AS负荷的作用,可能与调节单核细胞亚群和血脂代谢相关。
综述与进展

中药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葛昭,杨志华,刘洋希,王贤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心脏微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及再灌注损伤、微血管性心绞痛、缺血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当前证据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CCS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复方及单体抑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研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僵硬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剑楠,杨玲玉,李学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左心房僵硬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左心房僵硬综合征是一种在排除了二尖瓣病变及肺动脉狭窄等相关因素后,以术后新发呼吸困难、左心房舒张功能异常、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目前发病率可能高于现有流行病学调查,应结合病人基础疾病,精细评估适当的消融策略,定期监测心房功能,以早期用药缓解症状及改善预后。其危险因素包括左心房结构功能改变(左心房瘢痕、左心房容量、左心房压力)、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张何,吴小芳,万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CMR)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内出血中的诊断技术以及发展方向。心肌内出血是急性STEMI病人PCI后的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与不良预后和不良心室重塑息息相关,CMR能够对心肌的形态、功能进行良好的评估。

“肠心轴”交互调控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贾鸳鸯,靳春荣,白一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人体胃肠系统含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一复杂、动态的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对维持宿主健康和疾病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尽管降脂药物和血运重建术已取得重大进展,但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已被证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旨在讨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靶向肠道菌群在未来预防和治疗CHD中的可能作用。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活血温通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邓智武,黄健虹,李瑞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活血温通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CHF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活血温通方。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LVEF[(52.43±3.67)%]、SV[(51.16±5.69)mL]高于对照组[(48.62±4.78)%、(47.24±5.77)mL](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等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451.49±184.73)pg/mL],低于对照组[(752.76±231.28)pg/mL](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MLHFQ得分(58.06±4.13)分,低于对照组的(63.27±5.79)分(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温通方治疗CHF临床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从而改善病人心脏功能、结构及临床症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加味逍遥散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

陶红清,林轶蓉,张进,徐燕,华钊颖,周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在靖江市中医院就诊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病人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服用,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HAMA评分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及心绞痛发作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7%,高于对照组的36.59%(P<0.01)。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与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合并焦虑状态,能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HAMA量表评分,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基于压力-应变曲线评估心力衰竭病人整体无效做功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黄志勇,吴杰莹,刘誉红,罗伟权,刘娟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压力-应变曲线(PSL)测定心脏整体无效做功(GWW),评估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病人术前GWW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的预测价值,及其与长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山市中医院接受CRT治疗的50例HFrEF病人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及术后9个月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采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应变成像的压力-应变曲线(PSL)测定包括GWW在内的心肌做功参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GWW对CRT应答的预测价值,应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术前GWW与CRT应答及不良事件的关系。CRT应答为从基线检查到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缩小≥15%,有CRT应答病人列为有效组,其余为无效组。研究的终点为CRT应答或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结果:与术前相比,有效组术后的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术前均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大;有效组术后的GWW下降,整体有效做功(GCW)、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做功效率(GWE)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无效组的GWW与GCW均低于有效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相较于其他心肌做功参数,术前GWW预测CRT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AUC为0.78[95%CI(0.69,0.88), P<0.01],当GWW为175 mmHg%时预测CRT应答的特异度为85.7%,敏感度为67.8%。Cox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对HFrEF病人接受CRT的已知预后因素进行校正后,GWW<175 mmHg%与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校正HR=2.04,95%CI(1.10,3.84),P=0.024];将GWW添加到包含已知CRT预后因子的基线模型中,该模型呈正相关(改善χ2=4.85,P=0.028);GWW相较于其他心肌做功参数,与CRT应答和预后的相关性最佳。结论:HFrEF病人术前低GWW(<175 mmHg%)与CRT候选者无应答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相对增加有关,术前GWW是改善CRT选择的一个预示参数。

基于数据挖掘冯玲教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

程晓振,胡影,胡木,吴怡茹,侯承志,冯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冯玲教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冯玲教授门诊的有效心房颤动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别从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图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临床验案157个,有效处方157首,涉及中药136味。用药频次≥35次的中药有20味,占药物总频次的67.51%,其中甘松、丹参、檀香、炒酸枣仁的频次较高(≥140次)。四气以寒温为主,平性次之;五味以甘苦居多,辛味次之。归经以入心、胃、肺、肝经为主。药物功效分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活血祛痰药、安神药等10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个关联药组(支持度≥104,置信度=1),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类方。结论:冯玲教授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调脉安神并重,认为血脉不利(气阴两虚、痰瘀痹阻),神不守舍(神无所归、魂无所主)为核心病机,治以益气滋阴充脉、理气祛痰化瘀、养神平肝定悸为法,重视补宗气、畅气血,强调“心胃”同治、辛苦合用。

低CHA2DS2-VASc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尹,张国美,王静,杨丽,李晓霞,许颖,罗继娜,成家茂,陈海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入院时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脑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男性≤1 分,女性≤2 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2 年9 月入我院的84例低CHA2DS2-VASc评分NVAF病人临床资料。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判断有无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并据此将病人分为LAATM组(20例)和无LAATM 组(64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ATM 组较无LAATM 组的NVAF 比例更高,B 型利钠肽(BNP)浓度和左房内径(LAD)值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耳排空流速(LAA-V)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LAD 增大[OR= 1.375,95%CI(1.083,1.746),P=0.009]和LAA-V降低[OR= 0.752,95%CI(0.615,0.921),P=0.006]。LAD 预测LAATM 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30,最佳诊断值39 mm,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60%;LAA-V预测LAATM 形成的AUC 为0.957,最佳诊断值41 cm/s,灵敏度95.00%,特异度82.80%。结论:LAD 增大和LAA-V 降低是低CHA2DS2-VASc 评分NVAF 病人LAATM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此类病人,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发生。

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

龙施伊,吴俊,杨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8例PA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索他洛尔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左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m)、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VP)]、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两组LAD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0.05),LVEF、Em、VP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LAD、Em、VP组间与时点无交互效应(P>0.05),LVEF组间与时点有交互效应(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LA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VEF、Em、V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治疗PAF的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单独治疗,可明显提高左心功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Klotho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张虹,武宏伟,李慧杰,刘若凡,王欣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Klotho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河北华奥医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76例AMI病人作为AM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5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Klotho表达水平。依据SYNTAX评分将AMI组病人分为轻度病变组(60例)、中度病变组(65例)、重度病变组(51例)。随访2年,根据不同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66例)、预后良好组(110例)。分析AMI病人血清Klotho表达水平与SYNTAX评分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Klotho表达水平与AMI病人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AMI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血清Klotho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血清Klotho表达水平依次显著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Klotho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MI病人血清Klotho表达水平与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679,P<0.001)。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Klotho低表达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清Klotho高表达组(χ2=22.046,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Klotho低表达是AMI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AMI病人血清Klotho表达水平降低,与AMI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预测AMI病人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益肾丸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及对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杨雪玲,庄微,史雪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益肾丸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肾损害(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脏血流动力学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0例EH肾损害气阴两虚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益肾丸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肾功能指标[尿肌酐(Cr)、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和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及外周血NLR、PLR、TGF-β1水平。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Cr、NAG酶水平和血清CysC、β2-MG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Cr、NAG酶水平及血清CysC、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肾叶间动脉PSV、ED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R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叶间动脉PSV、EDV均高于对照组(P<0.05),RI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NLR、PLR和血清TGF-β1浓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NLR、PLR及血清TGF-β1水平的降低作用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副反应发生。结论:益肾丸联合美托洛尔治疗EH肾损害气阴两虚证能安全有效地纠正病人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保护肾功能,并可进一步减轻体内炎症状态。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贫血对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孙晓溪,陈珂,胡东旭, 范丽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分析贫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收集2012年3月-2016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血液样本、实验室数据、超声心动图信息、血栓弹力图报告、各种影像学资料、长期随访数据等。根据病人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将120例病人分为贫血1组(42例)和非贫血1组(78例)。使用血栓弹力图评估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随访截至2020年12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非致死脑卒中。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80例病人匹配成功,非贫血2组和贫血2组各40例,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匹配后,贫血2组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及全因死亡发生率均高于非贫血2组(P<0.05)。两组全因死亡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357,P=0.037;χ2 =4.382,P=0.036)。结论:贫血会增加PCI术后病人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风险,增高长期全因死亡率,病人预后较差。临床需重视合并贫血的心血管病人,及时纠正贫血状态,改善病人预后。

预测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赵生辉,谌云帆,崔路乾,李静超,董淑娟,楚英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的特征,并构建出预测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5月—2022年2月接受急诊冠脉造影并在急诊冠状动脉治疗期间接受OCT检查的62例NSTEMI病人,根据OCT下血栓的特点,将入选的62例NSTEMI病人分为白色血栓组和红色/混合血栓组,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栓特征和临床特征。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筛选出预测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TEMI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独立预测因素。以独立预测因素为基础构建出预测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列线图模型。使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效能。结果:白色血栓组37例(59.7%),红色/混合血栓组25例(4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时间、三支病变、闭塞病变、梗死相关血管侧支循环是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独立预测因素,以此构建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941,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以冠状动脉三支病变、非闭塞病变、梗死相关血管侧支循环、缺血时间等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便捷、有效预测NSTEMI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

海安地区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流行情况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钱晶,顾顺忠,颜永进,陆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调查江苏省海安地区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流行情况,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海安地区1 689例冠心病PCI治疗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术后随访1年,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统计海安地区冠心病PCI术后ISR发生率及病人临床特征,分析海安地区冠心病病人PCI术后ISR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冠心病PCI术后ISR风险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1 689例病人中,失访153例,其余1 536例病人中,117例术后1年确诊为ISR(7.62%),且年龄≥55岁冠心病病人PCI术后1年ISR发生率高于<55岁者,多支病变者ISR发生率高于单支或双支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病变血管数、植入支架数及最小支架直径是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及相关程序包,根据多因素回归及代码指令绘制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7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该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冠心病 PCI术后ISR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 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8.7%,绘制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直线。 结论:海安地区冠心病 PCI术后ISR发生率为7.62%, 基于本研究结果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海安地区冠心病 PCI术后ISR中的价值良好。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对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眩晕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白鹤,仲婷,董丽红,崔应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及对病人眩晕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肝肾阴虚型PCI性眩晕病人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随访2个月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5%与81.8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DARS评分更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更高,血清NO、CGRP水平更高,血清ET-1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发率较低(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型PCI性眩晕,能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降低治疗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后循环血供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婷,孙善斌,尤敏,程姐,梁月光,褚小菁,杨敏,袁丽俐,武晓林,樊雅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人72例,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弹力带抗阻训练组(弹力组)、子午流注循经推拿组(推拿组)、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组(联合组),每组24例。评价3组运动、平衡、步行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结果:经为期3周的干预后,3组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FMA-LE评分均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干预后Berg量表(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干预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TUGT评分明显低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病人干预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在体力状况、移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的下肢功能,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且效果明显。

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杨晓玲,戎天艺,魏珍玉,陈雷,陈淼,沈佐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5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高压氧组,对照组按照相关指南给予常规治疗,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在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不同时间点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高压氧组经过10次高压氧治疗,与对照组比较,MMSE及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高压氧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有升高趋势,而MoC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病人血清IL-2、IL-6、TNF-α、IFN-γ、IL-17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在发病早期反复多次给予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病人远期的MoCA评分。其机制可能是高压氧下调促炎因子IL-2、IL-6、IL-17A、TNF-α、IFN-γ的表达,减轻炎症损伤,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保护神经元,减少了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提高了病人远期的MoCA评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病人脑脊液ICAM-1、MLKL表达及临床意义

朱洋洋,刘梦,杨道迪,方敬献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病人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2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病人的ICAM-1、分别对两组肾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其与MLKL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的ICAM-1、MLKL、IL-1β、TNF-α、IL-6、肾素、肾上腺素、AngⅡ、去甲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肾素、肾上腺素、AngⅡ、去甲肾上腺素、IL-1β、TNF-α、IL-6与MLKL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MLK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中ICAM-1表达的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理论探索

汗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张智博,丁砚秋,黄萍萍,马晓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汗法作为中医八法之首临床应用广泛,通过研习经典著作和现代临床研究,从汗法宣通玄府理论基础、心力衰竭所致水肿的中医病机及中西医应用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探讨汗法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可能性。

石贵军教授从少阴君火论治胸痹思路探析

王美玲,张琳琳,赵晨翔,石贵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火者,万物生生之源也,人之血肉躯体全赖于一团火气而安身立命。心者,君主之官,五行之火也,即君火也,位居于上,犹如太阳之光亮,温煦万物,主宰生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火衰而君火不足之时,势必遭致外邪所扰,阴寒之邪趁袭阳位,凝于少阴心脉,由此提出“君火不足为本,寒凝手少阴经脉为标”,为胸痹一病所发之因。治当扶阳助火为先,尔后温阳散寒以祛标邪。
经验交流

通脉养心丸联合盐酸索他洛尔治疗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临床定位探索

赵英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通脉养心丸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理想推荐药物之一,以通脉养心丸联合盐酸索他洛尔成功治愈1例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探索通脉养心丸在室性期前收缩治疗中的临床定位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黄衍寿教授“祛实邪三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经验

陆佳欣,陈琦,李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难治性高血压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黄衍寿教授认为难治性高血压发病本于肝肾亏虚,而以瘀血、痰浊等实邪阻滞所致之脏腑气血失和为重要病理环节,擅长辨证运用“祛实邪三法”,即祛瘀血、化痰浊、通腑实以治疗难治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