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19年 17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9-06-25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西苑医院膏方治疗冠心病(胸痹)组方特点分析

白洋,冯志博,孔维莲,杨巧宁,臧明洁,李立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西苑医院膏方治疗冠心病(胸痹)基本情况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2013年—2017年西苑医院治疗冠心病(胸痹)的膏方处方,共计692份,统计分析病人基本信息及处方。结果病人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0%;用药人群男∶女为1∶1.16;>60岁病人占83.38%,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常见证候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处方药味数为(53.19±26.07)味,单张处方药物总剂量(7483±2717)g;中药饮片使用频率居前3位为丹参(88.87%)、阿胶(80.78%)、川芎(79.05%);varclus聚类将41种使用频率>50%中药分为10类。结论西苑医院膏方运用增长明显,膏方治疗冠心病攻补兼施,重视脾胃,形神兼顾,注重口感的特点。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病人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韦卓,伍新诚,郑景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代谢产物谱及其相互作用。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检索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筛选有关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病人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收集纳入研究重复出现的代谢产物作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代谢产物谱。在网络数据库上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筛选后,共9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9个重复出现的代谢产物认为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代谢产物谱,它们出现在29条代谢通路上。在网络数据库上对代谢产物谱进行通路拓扑分析,其中5条代谢通路P≤0.05,认为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代谢通路,分别是:氨酰tRNA生物合成(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氮代谢(Nitrogen metabolism),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Phenylalanine,tyrosine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苯丙氨酸代谢(Phenylalanine metabolism)。结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病理机制涉及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及血管活性物质的生物代谢,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氧,进一步产生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

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于涛,杨海玉,杨忠奇,段骄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20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短时间组(太极拳S组)、长时间组(太极拳L组),各40例。所有病人均按照指南指导标准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建议,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太极拳运动方案进行研究。所有病人每周至少进行5次康复训练,疗程24周。于12周及24周检测3组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治疗12周后,太极拳S组和太极拳L组6MWT长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S组和太极拳L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S组和太极拳L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太极拳L组6MWT长于太极拳S组,太极拳L组LVEF高于太极拳S组,BNP水平低于太极拳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可较好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状态和运动耐量,且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用60 min太极拳运动方案并坚持锻炼,在改善运动耐量方面获益更大。

MTHFR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瘀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唐仪,骆珍玉 ,方主亭,王沆,丁航,骆杰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DVT血瘀证候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病例对照试验纳入福建汉族DVT病人16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59名作为对照组,收集基线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MTHFR基因C677T突变位点观察CC、CT、TT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评价DVT病人血瘀证候积分。结果两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9.694,P=0.008),进一步χ分割检验显示DVT组CT+TT频率(44.05%)明显高于对照组(2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7.355,P=0.007)。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MTHFR基因677CT+TT型(OR=1.798,95%CI:1.082~2.988,P=0.024)、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1.059,95%CI:1.004~1.118,P=0.036)是DVT的危险因素。DVT病人携带MTHFR 677 T等位基因的中度、重度血瘀证人数构成比高于C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7.792,P=0.020);TT型血Hcy水平均高于CT型及CC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9,P=0.026;Z=-3.367,P=0.001);轻度血瘀证血Hcy水平低于中度和重度血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71,P<0.001)。血瘀证候积分与血Hcy水平呈正相关(r=0.256,P=0.001)。结论 携带MTHFR基因677 CT/TT基因型及高水平Hcy是福建地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MTHFR基因677 CT/TT基因型可能是DVT血瘀证形成的易感因素之一,高Hcy可能与中医血瘀证形成相关。

强化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董国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强化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强化极化液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电图ST段回落率(STR),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3 d、7 d、10 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细胞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水平。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和再灌注窦性心动过缓、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再灌注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 d、7 d、10 d,观察组s-FAS、hs-CRP、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极化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后血清s-FAS、hs-CRP、BNP水平,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疏肝补肾泻火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陈敏,黄宁静,史美瑞,王祎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偏头痛疗效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表达头痛感受及对生活负面影响问卷(HIT-6)评分评价疏肝补肾泻火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月经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且中医属肾精亏虚、肝火上炎型病人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疏肝补肾泻火汤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每晚口服。两组均在经前7 d服用药物,持续服用14 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偏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HIT-6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组偏头痛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HIT-6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HIT-6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肝补肾泻火方治疗肝火上炎型月经性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基础医学论著

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马世玉,马金,丁春华,张敏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诱发率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丹参酮ⅡA组,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开始给予丹参酮ⅡA灌胃4周。采用经食管高频起搏左房技术检测心房颤动诱发率和持续时间,Masson染色和羟脯氨酸检测左房总胶原蛋白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左心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并检测纤维化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变化。结果 丹参酮ⅡA组给药4周后,心房颤动诱发率低于心肌梗死组,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梗死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左心房心肌纤维化面积百分比降低,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降低,MMP-9蛋白表达降低,TIMP-1蛋白表达升高,MMP-9/TIMP-1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MMP-9/TIMP-1平衡抑制左心房纤维化,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大鼠心房颤动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鹿红方对氧糖剥夺模型心脏干细胞自噬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

瞿惠燕,徐基杰,戎靖枫,杨涛,王英杰,刘茜,周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鹿红方(LHF)对氧糖剥夺模型心脏干细胞(CSCs)自噬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CSCs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与氧糖剥夺造模组(缺血缺氧)。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不予有效干预措施)、自噬阻断到(3-MA)组(给予自噬阻断剂)、鹿红方200 μg/mL组(给予LHF 200 μg/mL)和LHF200+3-MA组(给予LHF 200 μg/mL+自噬阻断剂)。各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RT-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 mRNA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可见:LHF200组较模型组和3-MA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LHF200+3-MA组与LHF200组比较,细胞凋亡增加;CCK-8结果显示:LHF200组与模型组比较,CSCs活细胞OD值显著增高(P=0.006);LHF+3-MA组与LHF200组比较,CSCs活细胞OD值下降(P=0.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HF200组Beclin-1和LC3-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但显著高于3-MA组和LHF200+3-MA组(P<0.001);RT-PCR结果显示:LHF200组Beclin-1和LC3-Ⅱ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但显著高于3-MA组和LHF200+3-MA组(P<0.001)。结论 LHF可提高氧糖剥夺模型CSCs的抗凋亡能力,其机制与调节自噬有关。

血管生成素2及CD105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的表达及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探讨

王智丹,霍媛,马逸超,贾永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水平变化及新生血管标志物内皮糖蛋白抗体(CD105)基因水平变化,探讨其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 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术后连续3 d给予腹腔注射青霉素,之后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 d组和14 d组,各10只,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麻醉后取心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Ang2与CD105基因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第7天、第14天rhG-CSF组Ang2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AMI组升高(P<0.01),且第14天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第7天(P<0.01);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和AMI组Ang2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第7天、第14天rhG-CSF组 CD105基因表达水平较AMI组升高(P<0.01);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和AMI组CD105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时间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TTC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第7天、第14天rhG-CSF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同时间AMI组缩小(P<0.01)。结论Ang2与大鼠AMI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有一定的相关性,rhG-CSF可能通过增加Ang2及CD105表达证明与大鼠AMI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减小有关。

银杏内酯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柴丽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银杏内酯B低剂量组(15 mg/kg)、中剂量组(30 mg/kg)、高剂量组(60 mg/kg),每组20只。通过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监测各组大鼠心电图波动变化;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状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激活型Caspase-3)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B各剂量组心电图明显改善,其中银杏内酯B高剂量组基本恢复正常;银杏内酯B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梗死体积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组织病变明显改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Bax和激活型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 银杏内酯B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再灌注性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

苦参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余婷,韩亚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苦参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夹闭血管20 min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和苦参素低剂量组[25 mg/(kg•d)]、中剂量组[50 mg/(kg•d)]、高剂量组[100 mg/(kg•d)],各20只。术前10 min腹腔注射给药,再灌注6 h后检测相关指标,记录翻正反射及脑电恢复时间,计算脑组织含水量,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凋亡状况;测定海马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生化分析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翻正反射和脑电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性形态结构变化和凋亡状况均明显改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苦参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综述与进展

DNA甲基化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郭倩云,吴永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从DNA甲基化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关系进行综述,探讨相关调节机制。

SIRT1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董振华,王静,符德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Sirtuins(SIRT)家族,包含7种蛋白质(SIRT1~SIRT7),共享一个高度保守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结合催化结构域,作为细胞事件中的应激适应和表观遗传酶。通过综述SIRT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保护作用认为心肌细胞中SIRT1通过去乙酰化目标因子增强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协调血管舒缩功能,从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MicroRNA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和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素晓,王幼平,谢世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家族成员,常通过负向调节转录后影响基因表达,调节多重信号通路和细胞发育过程。在心血管系统中,miRNA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参与心血管发育过程,同样miRNA在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中亦发挥关键作用。现综述miRNA在心脏发育和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血管内膜损伤后内皮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肖滨,黄小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血管内膜损伤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或结构破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腔内介入治疗损伤后可能出现新生内膜增生,引起管腔再狭窄等病理生理改变。血管内膜损伤后机体即启动内皮修复程序,包括自噬与细胞再生,后者在损伤范围较大时应重视。通过对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适当干预,促进骨髓多能干细胞的动员和定向分化,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其在受损内膜定植效率,同时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完成再内皮化,从而增强修复能力。现综述近年来关于血管内膜损伤后内皮修复与再生方面研究。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边汝涛,王振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该病的病名认识、病因病机、现代名医名家对本病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在中医药的防治提供方向。

中医论治阳虚型失眠的研究概况

王坤,唐明,王佳宁,修小惠,翟容乾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分析中医期刊有关阳虚失眠的文献,应用内容分析法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分型、各医家治疗的方法与方药进行阐述,以丰富失眠理论内涵,从而因证施治。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徐文伟,李秋桦,李乙根,王桂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并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注射液(间歇短程泵入)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常规方法治疗2 d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Ⅳ级,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继续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口服并联合小剂量巴胺注射液静脉泵入,连续治疗3 d。比较两组中医疗效、心功能疗效、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LVEF等。结果观察组中医总有效率和心功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小剂量多巴胺(间歇短程泵入)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是有效的。

健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可溶性ST2水平的影响

林清,郭佳和,徐航晨,黄飞翔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健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健心颗粒,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血浆sST2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LVED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VEOD、LVEF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和sST2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心颗粒具有抗心肌纤维化及抗心肌重构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

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

杨帆,孙战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85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39例)和CABG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运重建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不良事件及出院后28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P<0.05);CABG组治疗前后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靶血管处理数目及完全再血管化率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PCI,CABG可明显改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的左心室功能,提高靶血管处理数目,且未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及短期MACE发生风险。

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

秦光耀,陈吉,陈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心病病人hs-CRP、TNF-α、IL-6水平。

超声诊断肺源性心脏病不同阶段左心室收缩期形变的应用价值

吐尔逊纳依•纳孜尔,任静,帕力达•克立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超声诊断肺源性心脏病不同阶段左心室收缩期形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肺源性心脏病病人为观察组,另选择行健康体检的无心肺疾病史者70名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临床分期分为肺心功能代偿期组(31例),呼吸困难期组(18例),右心衰竭期亚组(17例),全心衰竭期亚组(4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予以检查,观察心肌应变指标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全心衰竭期亚组及右心衰竭期亚组心肌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SL)值高于对照组,心肌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SR)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全心衰竭期亚组及右心衰竭期亚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全心衰竭期亚组及右心衰竭期亚组左室质量(LVM)、左房容积(LAV)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心肌收缩机械性受损主要表现为以SL、SR为主的心肌应变能力降低和以LVM、LAV为主的质量、容积增加,且变化趋势与病人病情进展一致。

直接和择期PCI手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王亚丹,何瑞利,范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直接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进行研究。根据接受PCI手术时间将所有病人分为直接组(88例)和择期组(62例)。直接组术前进行充分检查后立即采用PCI治疗;择期组先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PCI手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第2周、第2个月和第6个月时心功能[射血分数(EF)、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心率变异性[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pNN50)、心率功率谱低频(LF)、心率功率谱(HF)]及两组6个月内因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LVED、EDVI和ESVI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EF显著增高(P<0.05);直接组LVED和EDVI均低于择期组同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组ESVI和EF均高于择期组同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NN、rMSSD、pNN50和HF均显著增高,LF显著降低(P<0.05);且直接组SDNN、rMSSD、pNN50和HF均高于择期组因同期指标(P<0.05),直接组LF均低于择期组同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组因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治疗3例(3.41%),择期组因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治疗5例(8.06%),直接组住院率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直接PCI和择期PCI均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病人心功能,调节和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且直接PCI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

李晓红,杨明,韩凌,陈欣,胡文泽,陈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冠心病PCI病人128例,术前检测病人MAU,设定MAU水平30~300 mg/L为MAU阳性。观察MAU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比较术后随访1年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病人MAU(20.15±9.53)mg/L,双支病变病人MAU(40.76±18.42)mg/L,三支病变病人MAU(57.49±23.52)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病人中,MAU阳性56例,MAU阴性72例,术后12个月内MAU阳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46.4%,MAU阴性组为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水平MAU冠心病病人行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行PCI术前检测MAU水平可预测病人预后。

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血清YKL-40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刘亮,张燕茹,张海梅,田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病人血清甲壳质酶蛋白(YKL-40)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收入行PCI手术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年,并根据入院事件不同分为MACE组(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猝死)、非MACE组(随访期间未发生MACE)及对照组(未行PCI手术),各30例。观察术后血清YKL-40及ALP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4 h,MACE组与非MACE组YKL-4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MACE组血清YKL-40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MACE组与非MACE组AL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MACE组血清ALP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血清YKL-40与ALP呈正相关(r=0.597,P<0.05)。结论血清YKL-40、ALP可预测冠心病病人PCI术后MACE发生情况,有助于判断术后的疾病发展。

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中应用比伐卢定治疗的临床研究

吴尘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术中应用比伐卢定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凝血功能、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行PCI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CI术前静脉注射肝素,研究组行PCI手术前静脉注射比伐卢定。比较两组手术前和用药后20 min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计数及不同时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选择素水平的差异。结果用药后20 min,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手术前延长(P<0.05),且研究组凝血酶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20 min、手术结束时,研究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用药后20 min、手术结束时,研究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伐卢定用于PCI术中可短时间内降低病人血小板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具有短时效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择期PCI心肌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庄乾,陈燕春,季燕妮,殷云杰,杨松,严金川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心肌损伤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52例,收集基线资料,于PCI术前和术后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常规、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根据病人PCI术前和术后cTNT水平分为术后cTNT正常组,术后cTNT≤正常上限5倍,术后cTNT≥正常上限5倍。结果3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既往PCI史、他汀服用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肌酐、NT-p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Lp-PLA2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CI围术期cTNT升高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手术时长、病变支数、Lp-PLA2为PCI围术期c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0,95%CI 1.000~1.124,P<0.05;OR=5.391,95%CI 1.483~19.588,P<0.05;OR=1.032,95%CI 1.018~1.045,P<0.05)。结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及手术时间延长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CI治疗出现心肌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新型炎症因子Lp-PLA2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陈保增,冯泽瑞,冯明静,王志敏,由文文,常方圆,张云,李慧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的病人120例,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相关缺血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主干血管无狭窄或狭窄<50%,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扩冠、调脂稳定斑块等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基础药物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变化,评价病人心绞痛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O较治疗前升高,内皮素1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平板阳性率为25.0%,对照组阳性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世浩,于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36例冠心病病人,根据随访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将病人分为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组(27例)与未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组(209例),分析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病人年龄≥65岁、肥胖、有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心率≥80次/min、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肌钙蛋白T(cTnT)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升高、未行有创干预及治疗依从性较差均是影响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年龄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秉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合理评估危险因素,给予对应预防措施,以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冠心病病人的远期预后。

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刘亚军,宋鑫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20例,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 h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性,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心肌缺血总负荷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24 h RR平均间期标准差(SDNN)、短时程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RMSSD)、连续50 ms百分数(PNN50)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SDNN、SDANN、RMSSD、PNN50心率变异性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降低病人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心率变异性和心绞痛症状。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对PCI术老年冠心病病人TIMI分级、心肌酶谱及MACE发生率的影响

熊守庆,陈燕,冯崴,王廷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老年冠心病病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心肌酶谱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行PCI术老年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昔莫司)和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各50例。比较两组TIMI分级、心肌酶谱及MACE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TIMI Ⅲ级为94.0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332 4,P<0.05)。研究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00 6,-23.716 3,P<0.05)。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治疗行PCI术老年冠心病,能有效提高病人TIMI分级,降低心肌酶谱水平。

中青年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MMP-9、hs-CRP的相关性分析

罗才福,沈春莲,何显荣,刘许增,赵永福,余新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中青年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动态脉压(APP)、脉压指数(ABI)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高血压病人128例为高血压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青年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8例为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此外选取健康者12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研究对象APP、ABI、hs-CRP、MMP-9含量的差异;分析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P分层或ABI分层对hs-CRP、MMP-9表达的影响,分析APP、ABI、hs-CRP、MMP-9表达含量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结果高血压组与健康组APP、ABI、hs-CRP、MMP-9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P不同分层hs-CRP、MMP-9表达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BI分层对hs-CRP、MMP-9表达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对IMT的综合影响依次为:APP(2.635)、MMP-9(2.035)、ABI(1.968)、hs-CRP(1.639)。 结论中青年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APP、ABI与MMP-9、hs-CRP具有相关性,临床需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

尹富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病人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7年7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125例NSTE-ACS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降低NSTE-ACS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提示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部分来源于抗炎作用。

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特征及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杨红,杨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特征及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病人按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和病人心绞痛临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检测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管内超声(IVUS)相关指标及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血管斑块类型主要为纤维性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参考部位重构指数(RI),病变部位斑块面积(PA)、血管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偏心指数(EI)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EEMA和RI与hs-CRP呈正相关(r=0.623,P=0.003;r=0.537,P=0.01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病变血管以偏心分布的脂质性斑块为主,且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易发生正性重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对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

董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对冠心病(CHD)病人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CHD心肌缺血病人152例,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发作组(88例)和对照组(64例),分析ST段、QTc间期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发作组男性比例、年龄、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基线时,发作组和对照组心率、P波时限、QRS时限、PR间期、ST段、QT、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严重压低时,发作组QT、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ST段联合QTc间期明显高于二者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心肌缺血发作与男性、年龄、糖尿病、ST段、QTc间期等有关,ST段、QTc间期可作为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联合可提高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准确度。

心肌缺血预适应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微循环和预后的影响

王建锋,王纬经,陆袁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微循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68例接受PCI术治疗的缺血预适应AMI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于PCI术前30 min静脉输注前列地尔,并在术后连续静脉输注7 d。检测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计数(CTFC)评估病人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于PCI术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评估病人心功能。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 Ⅲ级血流发生率和CTFC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SD、LVEDD、IVST和LVPWD均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联合静脉输注前列地尔能有效改善AMI病人PCI术后心脏血流灌注,显著改善心室功能和预后。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张丹,贾小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心功能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黄石市华新医院就诊的92例AMI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s-CRP、PCT、血浆脑钠肽(BNP)、血浆乳酸水平及心脏指数(CI)、脉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脏排出量(CO)等心脏功能相关指标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56%与76.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PCT水平、BNP和血浆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I、SV、EF、C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35%与21.74%,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AMI,可显著改善病人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

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应用价值

王晖,吴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确诊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52例为观察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观察和计算二尖瓣口的整体形态和面积,并与同期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二尖瓣狭窄组瓣口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二尖瓣口狭窄病人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结论实施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实时、有效、准确地显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膜狭窄病人二尖瓣口整体形态,并可快速计算瓣口最小面积,反映瓣膜狭窄的真实程度。

Selvester QRS心电图评分与肥厚型心肌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探讨

樊静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Selvester QRS心电图评分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HCM病人6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计算Selvester QRS评分,并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分析Selvester QRS评分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67例病人中,15例病人Selvester QRS评分<1分(占22.39%),作为阴性组;52例Selvester QRS评分≥1分(占77.61%),作为阳性组。两组左房内径(LA)、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峰值(E峰)、舒张晚期峰值(A峰)、E/A、舒张晚期心室侧壁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峰值(Aa侧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室间隔厚度(IVS)、最大左室壁厚度(LVWT)、E峰/舒张早期心室侧壁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峰值(Ea侧壁)(E/Ea侧壁)低于阳性组,Ea侧壁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elvester QRS评分与IVS、LVWT、E/Ea侧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3、0.449、0.471,P<0.05),与Ea侧壁呈负相关(r=-0.414,P<0.05)。结论Selvester QRS评分与HCM病人IVS、LVWT及E/Ea侧壁值有关。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李作鹏,李振宇,杨大鸿,王天栋,张金,郭军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50例AIS病人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基线临床特征、手术相关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病人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两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情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OR=10.17,95%CI(1.648,69.715),P<0.05]、术前ASPECT评分[OR=0.098,95%CI(0.024,0.046),P<0.05]是影响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术前ASPECT评分有关。

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

冯启蒙,邓星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ESE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VP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脑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脑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5.3%与90.7%,较对照组(72.1%与69.8%)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6个月后,两组操作智商(PIQ)、言语智商(VIQ)、全量表智商(FIQ)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 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能有效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和脑电图,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经验交流

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或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压、内皮功能的影响

程航,彭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或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血压、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26例,其中142例病人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纳入A组,184例病人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纳入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A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2.96%,B组为8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浆内皮素(E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ET水平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6%,高于B组的4.35%(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或美托洛尔治疗,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疗效相当;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良反应较少。

BNP、hs-CRP水平早期鉴别诊断NSTEMI的临床价值

徐峥嵘,文立生,庄德贞,何雯婷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对早期鉴别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8月我院经心电图、临床症状及血清肌钙蛋白I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172例,最终临床确诊NSTEMI病人98例(NSTEMI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74例(STEMI组),比较两组起病后1 h、2 h、3 h、4 h血浆BNP、血清hs-CRP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BNP、hs-CRP鉴别诊断NSTEMI与STEMI的价值。结果起病后1 h、2 h、3 h、4 h,NSTEMI组血浆BNP、血清hs-CRP均显著低于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取值200.0 pg/mL时鉴别诊断NSTEMI和STEMI的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86.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47;血清hs-CRP取值9.65 mg/L时鉴别诊断NSTEMI和STEMI的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77.4%,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51。结论 NSTEMI病人起病后BNP、hs-CRP水平低于STEMI病人,检测二者水平变化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NSTEMI和STEMI。

2017年—2018年某院含丹参成分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郭晓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某院2017年—2018年含丹参成分注射剂使用情况,为安全、合理使用含丹参成分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018年含丹参成分注射剂出库数据及不合理病历进行分析。结果使用量大,但存在不合理使用病历429份,临床选药不适宜(如辨证用药和论治选药不当)占11.7%,用法用量不适宜占9.7%,违反说明书存在禁忌占17.0%,联合用药不适宜占55.7%,超疗程用药占5.8%。结论今后临床应加强药品监控,落实考核制度,促进合理用药。

双能CT低KeV单能成像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张华,周笑莹,杨帆,孟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第三代双源双能CT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CTV)单能成像(MEI)的图像质量及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双能间接法下肢CTV病人77例,其中53例在1周内行下肢静脉超声(US)检查。以US结果为标准,计算CTV诊断血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使用Kappa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血栓诊断的一致性。评价40 KeV、50 KeV、60 KeV及线性融合4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CT值、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主观评价由两名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双盲评分。结果〖HT5"K〗53例病人中,双能双源CTV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病人29例,US发现23例,CTV及US均为是阳性21例,CTV及US均为阴性22例。双能双源CTV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阳性预测值72.4%,阴性预测值91.6%,敏感性91.3%及特异性73.3%;双能间接法下肢CTV及US诊断血栓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27,P<0.05)。4组图像CT值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能图像CT值及CNR均高于线性融合图像CT值及CNR,且40 KeV的CT值及CNR最高。结论双源双能间接法下肢CTV单能成像可提高间接法下肢CTV的图像质量,且对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心脏磁共振诊断罕见心肌病的应用价值

姜增誉,吴江,何生,陈文青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前临床应用作为广泛的化疗药物是蒽环类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强、抗瘤广谱的特点,但该类药物通过剂量依赖或累积对心肌产生损害。有研究提示,病人长期服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情况下诱导发生扩张型心肌病和慢性心力衰竭,且初次使用可损害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