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19年 17卷 9期 刊出日期:2019-05-10 目录

专家共识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脏康复是一种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结构化多学科干预手段,是应用运动训练、心理支持、规律用药、改变生活方式、风险因素教育等干预方式,旨在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提升生活质量。药物、运动、双心、营养、戒烟成为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探索中国特色心脏康复药物管理模式的研究中,中药干预管理具有标本兼治、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等优势。养心氏片作为一个上市25年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在心脏康复领域积累了较多循证医学证据,并逐渐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养心理论”。结合中医理论、专家经验,同时参考现有文献制定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高心脏康复质量提供应用参考。
临床医学论著

速效救心丸干预ACS血管重建术后病人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阮小芬,沈智杰,薛金贵,张春伶,李益萍,王肖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速效救心丸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管重建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将1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组、对照组病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速效救心丸及速效救心丸模拟剂,每次8粒,每日3次,疗程24周,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小板聚集率(PAG)、炎性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62%与21.31%,P<0.05),治疗后治疗组Fib、PAG、胱抑素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速效救心丸可以改善ACS病人血管重建术后的临床症状,减少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西洋参、丹参组方抗血栓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李丹丹,黄烨,张淼,林泉,殷惠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西洋参、丹参组方抗血栓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TTD数据库、David数据库的数据信息以及Cytoscape软件和OmicShare平台的分析功能,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分析西洋参、丹参组方抗血栓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机制。结果西洋参、丹参组方活性成分作用于血栓性疾病的11个靶点,涉及的10条疾病信号通路还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相关。其中有16个活性成分作用于血小板活化通路,涉及3个疾病靶点。结论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组方抗血栓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为开发更好的心脑血管类候选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回顾性调查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探析

姚红旗,赵志强,王贤良,毕颖斐,毛静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的中医证候特征,并与射血分数减少心力衰竭(HFREF)、无心力衰竭(NHF)中医证候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符合入选标准的HFNEF、HFREF、NHF住院病例各30例,采集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中医证候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HFNEF组女性比例、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病、房颤比例均高于HFREF组、NHF组(P<0.05或P<0.01);有吸烟史、饮酒史、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比例均低于HFREF组(P<0.01)。HFNEF组内分布特征:不同证候要素的出现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浊>热蕴>气滞>阳亢>寒凝>血虚、津亏、气陷。组间分布特征:在3组间的出现频次依次为气虚HFREF组>HFNEF组>NHF组;阴虚为NHF组>HFNEF组>HFREF组;血瘀为HFREF组>HFNEF组>NHF组;水停为HFNEF组>HFREF组>NHF组;痰浊为HFREF组>HFNEF组>NHF组;热蕴为HFNEF组>NHF组>HFREF组;阳亢为NHF组>HFNEF组>HFREF组。结论HFNEF人群特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HFREF、NHF存在一定差异,从NHF→HFNEF→HFREF,阴虚、阳亢比例逐渐减少,气虚、血瘀、痰浊比例逐渐增多,且水停、热蕴在HFNEF组相对多见。

急性冷暴露对血脂和血压影响的初步人体试验

何芳,武荣荣,姬寒蕊,康雷,张莹莹,杜雅薇,吴圣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急性冷暴露对血脂和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受试者9例,受试者在25 ℃环境静处10 min,冷暴露前检测血压、血脂、血管紧张素Ⅱ等指标基线水平,之后冷暴露在18 ℃环境下静处2 h,冷暴露结束后复查血压、血脂、血管紧张素Ⅱ等指标。结果2 h 18 ℃冷暴露,可使总胆固醇(TC)平均升高0.18 mmol/L(3.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升高0.09 mmol/L(2.75%),三酰甘油(TG)平均升高0.04 mmol/L(1.93%);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8.33 mmHg,升高幅度为6.22%;舒张压平均升高4.00 mmHg,升高幅度为4.55%;血管紧张素Ⅱ平均升高51.02 pg/mL,升高幅度为38.87%。结论短期冷暴露可以升高血清胆固醇、血压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太原市4 420例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薛红红,田晶,徐建荣,韩清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太原市4 420例H型高血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13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太原市6家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 420例病人,根据年龄分为6个年龄组,即<40岁组(407例)、40~<50岁组(773例)、50~<60岁组(1 395例)、60~<70岁组(1 162例)、70~<80岁组(521例)、≥80岁组(162例)。记录病人基本特征、相关病史及血浆Hcy水平,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太原市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水平为(25.83±18.60)μmol/L,男性血浆Hcy 水平明显高于女性[(29.39±21.45)μmol/L与(21.39±12.97)μmol/L,P<0.001]。40岁以下病人血浆Hcy水平较40岁以上病人明显增高(P<0.05),50~<80岁病人血浆Hcy水平有升高的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是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水平的相关因素(P<0.001)。结论太原市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我国成年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平均水平,性别、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是H型高血压病人血浆Hcy的相关因素。

大株红景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赖晓菁,康峰,张秀菊,颜健,邓慧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DHF)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内皮功能、心功能、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CHD-HF病人,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治疗28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谱、内皮功能等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和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内皮素(E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低于对照组的14.29%(5/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CHDHF疗效显著,能够进一步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和内皮功能,降低心肌酶谱水平。

针灸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血液流变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牛琦云,郭振鑫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血液流变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采取针灸及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基础医学论著

三七总皂苷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保护胃黏膜和增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文婷,薛梅,杨琳,宋磊,李长坤,杨斌,缪宇,马燕,史大卓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保护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胃黏膜和增强阿司匹林(ASA)抗血小板的作用,并基于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探讨其机制。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Wistar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AMI模型组(model组)、ASA组、PNS组、PNS+ASA组,同时设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0只。造模后第2天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model组和sha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灌胃4周后,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扫描电镜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COX-1蛋白,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血清、血小板及胃黏膜AA通路脂质代谢物水平。结果model组心肌梗死面积、血小板聚集率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1);ASA组、PNS组、PNS+ASA组心肌梗死面积、血小板聚集率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与ASA组比较,PNS+ASA组心肌梗死面积、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P<0.01)。ASA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明显损伤,PNS+ ASA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较ASA组明显减轻。model组血小板COX-1活性及表达较sham组升高(P<0.01);ASA组、PNS组、PNS+ASA组COX-1活性及蛋白表达较model组降低(P<0.01),且PNS+ASA组较ASA组进一步降低(P<0.01)。与单用ASA相比,PNS联合ASA能进一步升高血清总表氧二十碳三烯酸(P<0.01),降低血小板血栓素B2水平(P<0.01),升高胃黏膜前列腺素E2及下游代谢物水平(P<0.01)。结论PNS联合ASA能减轻ASA诱导的胃黏膜损伤,增强ASA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与调控AA代谢通路有关。

稳消Ⅱ方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

梁荣,霍清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稳消Ⅱ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9只)与造模组(29只),予高脂饲料造模8周后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稳消Ⅱ方组、对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稳消Ⅱ方、辛伐他汀干预8周后,处死全部实验兔,免疫组化法测得各组腹主动脉内皮细胞PPARγ阳性表达面积。在实验过程中分别检测造模前、造模后、干预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干预后,稳消Ⅱ方组、对照组TC、TG、LDL较模型组明显下降,HDL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消Ⅱ方组TC、TG、HDL、L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消Ⅱ方组、对照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PPARγ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1);稳消Ⅱ方组、对照组PPARγ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略高于稳消Ⅱ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消Ⅱ方可激活PPARγ信号通路,上调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硬化发展的作用。

中长期慢性脑低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加减薯蓣丸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红兵,张流忠,吴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中长期慢性脑低灌注(CCH)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加减薯蓣丸(MSP)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药物组。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阻断(BCCAO)法进行CCH大鼠造模,药物组以加减薯蓣丸浓缩汤剂[10 g/(kg•d)]灌胃45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剂量、疗程同药物组。采用水迷宫行为学实验对各组大鼠智能进行测定;取大鼠海马CA1区进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测定Bax、Bcl2及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定位航行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平台跨越次数及平台所在象限的游行距离及时间明显增加(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明显减少、胞浆空泡较多、胞核固缩或消失、细胞排列紊乱;药物组可见明显神经元增多,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免疫组化可见药物组Bax平均光密度值(0.020 20±0.000 84)明显低于模型组(0.036 50±0.001 91),但高于假手术组(0.008 50±0.000 62);药物组Bcl2表达(0.013 20±0.000 45)明显高于模型组(0.007 20±0.000 36)和假手术组(0.010 00±0.000 46);药物组NFκB表达(0.012 90±0.000 51)明显低于模型组(0.016 10±0.000 90),但较假手术组(0.010 30±0.000 99)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长期CCH导致的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的进一步凋亡和丢失,加减薯蓣丸可明显减少神经元凋亡并干预神经炎症,保持神经有序联系,是其抗痴呆的机制之一。
综述与进展

冠心病“双心”异常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张杰,鞠建庆,张艳,李秋忆,徐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冠心病伴情绪障碍的“双心”异常日益受到重视,西医治疗使用心血管科药物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病人依从性低且死亡等硬终点事件并无显著改善,中医在冠心病“双心”异常领域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从中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特色疗法两方面,总结多位学者对本病的认识及特色辨治经验,以期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为本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中药及复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练,韩向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及其损伤后所致疾病方面,综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分析中药及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对神经保护作用的晚期基因管理机制研究进展

罗婧,郭军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缺血预处理(IPC)神经保护作用的神经化学基础较复杂,其过程包括:早期干预(磷酸化靶点、转运蛋白调节、干扰RNA)和晚期基因调控(低氧诱导转录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靶基因的调节)等。综述晚期基因管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其机制和开展新的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价值。

自噬及其在缺血性脑中风中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郭涛,任璐,何红云,邓仪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自噬的概念、自噬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效应、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实验研究方法以及神经保护和损伤的双重作用,并初步讨论通过调节自噬减轻脑中风神经损伤的可行性。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Ang1、Ang2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关系探讨

梁云亮,盖婉丽,李森杰,贾永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1月因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病人60例,所有病人术后均给予规范化治疗。选取同期因胸痛入院通过各项检查排除冠心病的病人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术后血清Ang1、Ang2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组和非MACE组。结果AMI组血清Ang1和Ang2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ACE组血清Ang1浓度低于非MACE组(P<0.05),血清Ang2浓度高于非MACE组(P<0.05)。Ang2预测AMI病人发生MACE的最佳截断值为22.325 n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 7(95%CI 0.798~0.993)。结论高浓度的Ang2与AMI病人MACE发生密切相关,Ang2可作为评估AMI病人预后的指标。

溶栓后介入与直接介入治疗老年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毛幼林,袁义强,黄琼,陈愿,崔留义,李传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比较溶栓后介入与直接介入治疗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病人117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溶栓后介入组(57例)及直接介入组(6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结果溶栓后介入组临床症状缓解率、ST段下移率、支架成功植入率、梗死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8.25%、92.98%、94.74%、96.48%,均明显高于直接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溶栓后介入组改善程度优于直接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介入组生存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85.96%,明显高于直接介入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直接介入,溶栓后介入治疗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可以明显提高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常规和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陈万林,杨平,李垚,白志生,郑广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常规和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常规PCI方案、优化PCI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进入导管室至完成球囊扩张所需时间(C2B)、介入治疗总用时、X线辐射时间、造影对比剂用量、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D2B时间、C2B时间、介入治疗总用时、X线辐射时间及造影对比剂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与14.0%,P<0.05);两组病人动脉夹层和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PCI方案,优化PCI介入方案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能够快速完成球囊扩张,减少手术用时和X线损伤,降低造影对比剂用量,有助于预防桡动脉痉挛发生,且未增加术后MACE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miR-208a、miR-208b、miR-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聂明攀,杨春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外周血血清miR-208a、miR-208b及miR-1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病人早期诊断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宜城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03例AMI病人(AMI组)和80名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取AMI组病人胸痛后1 h、3 h、6 h、12 h、24 h和7 d时的血液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法(qT-PCR)检测各组血清中miR-208a、miR-208b及miR-1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表达。结果AMI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血糖、收缩压、舒张压、饮酒史及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组病人血清miR-208a、miR-208b及miR-1明显升高(P<0.05);血清miR-1及miR-208b在胸痛发作1 h明显升高,12 h达到峰值;miR-208a在胸痛发作1 h明显升高,3 h达到峰值;血清miR-208a、miR-1及miR-208b与cTnI、CK-MB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R-208a、miR-208b及miR-1可作为新的AMI生物标志物,对AMI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斑点跟踪超声心动图对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心脏毒性的预测价值分析

李俊鹏,翟颖博,王晨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斑点跟踪(STI)超声心动图在一氧化碳(CO)中毒者心脏毒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CO中毒病人作为病例组,其中轻度47例,中度42例,重度37例,另选取62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水平,STI超声心动图检测病人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心肌峰值应变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不同峰值应变参数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病例组病人血清中CK、CK-MB、LDH、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中毒程度加重,CK、CK-MB、LDH、AST水平逐渐升高(P<0.05)。病例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血流峰值比值(E/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中毒程度加重,LVEF、E/A水平逐渐降低(P<0.05)。病例组心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S)、心内膜下纵向峰值应变(LS-endo)、心外膜下纵向峰值应变(LS-epi)、跨壁纵向应变梯度(TMSG-LS)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中毒程度加重GLS、LS-endo、LS-epi、TMSG-LS逐渐降低(P<0.05)。43例病人发生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发生组GLS、LS-endo、LS-epi、TMSG-LS均明显低于心脏毒性未发生组(P<0.05)。TMSG-LS AUC值最高为0.859,LS-epi、GLS、LS-endo AUC值分别为0.773、0.803、0.807。结论CO中毒后,病人心肌酶指标升高、心室功能发生改变,STI超声心动图GLS、LS-endo、LS-epi、TMSG-LS在病人心脏毒性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中TMSG-LS诊断价值最高。

NT-proBNP、ST2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探讨

陈乔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ST2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接诊的5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病人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ST2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肌生物标志物血浓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NT-proBNP、ST2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血肌酐、血尿酸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病人NT-proBNP、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心功能分级升高NT-proBNP、ST2水平逐渐升高(P<0.05);不同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病人LVE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心功能分级升高LVEF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NT-proBNP、ST2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有一定关系。

AVAPS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

赵志颖,龙怀聪,高玉春,杨江玉,曾庆萃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平均容量保证压力支持(AVAPS)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给予AVAPS模式,对照组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模式。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气分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无创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机参数人工调整次数及呼吸机带机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APS无创机械通气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减少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参数人工调整次数,可用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病人的治疗。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抑郁、焦虑的调查研究

饶芳,瓦哈甫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调查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抑郁、焦虑情况,分析研究心力衰竭病人伴发心理因素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10月1日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569例。根据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评估受试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收集病人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清胆红素、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分析各种因素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结果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焦虑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抑郁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病人年龄、婚姻状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NT-proBNP、血清胆红素均与非焦虑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病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NYHA心功能分级、NT-proBNP、血清胆红素与非抑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显示,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胆红素升高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抑郁有相关性(P<0.05);性别、婚姻状况与NYHA心功能分级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有相关性(P<0.05)。 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中,女性抑郁发病率高于男性,焦虑、抑郁发病与病人婚姻状况、 NYHA心功能分级有关。

耳穴贴压治疗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连艳玲,陈薇薇,张洪,王佑华,王剑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及中医证候的疗效。方法将56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高血压健康宣教,按照病情服用降压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辨证贴压,主穴:心、肝、肾、交感、神门、降压沟;配穴:脾、胃。结合四季耳穴:春季-肝,夏季-心,长夏-脾,秋季-肺,冬季-肾。结果治疗后两组第1个、2个疗程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29%与64.29%,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降低痰湿壅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及中医证候积分,舒张压下降更为明显,起效疗程需3个月。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陈红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研究组)和50名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BPV和生化指标检测,然后依据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将研究组分为高BPV组和低BPV组。再分别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分析老年高血压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晨峰收缩压、晨峰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BPV组和高BPV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和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下降,IMT明显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也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高BPV组较低BPV组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

司小东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特征,为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 月—2017年12月古交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90例,年龄≥65 岁,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 μmol/L 分为H 型高血压组(89例)和非H 型高血压组(101例)。比较两组病例资料、血生化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吸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脑卒中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比例、体质指数、血压、糖尿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Hcy、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合并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损害的概率高于非H型高血压病人,体内血清生化指标异常更明显。

活血化瘀汤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细胞炎症因子、sICAM-1和MMP-9表达的影响

李婷婷,刘彬,王环宇,张明亮,李大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细胞炎症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1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胸闷、胸疼、心悸气短和舌苔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TNF-α、IL-8、CRP、sICAM-1和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病人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0.601,P=0.001)。结论活血化瘀汤可降低病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发生率,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炎症反应,降低sICAM-1和MMP-9表达。

硝酸甘油联合舒胸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孙静,刘涛,吕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联合舒胸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石油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硝酸甘油联合舒胸益气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4%)明显高于对照组(7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减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头疼、恶心、呕吐、眩晕、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舒胸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

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原理及诊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研究

陈玉龙,肖乾,张琛,赵静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在分析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原理基础上,探讨其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病例组,另选取10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监测血压指标、代谢指标及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运用Qlab 8.1软件计算左心室二维斑点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参数。结果两组儿童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儿童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舒张末厚度、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房收缩期最大血流速率、二尖瓣室间隔基底内侧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晚峰值速度、左室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室前壁、后壁、下壁、室间隔的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参数的绝对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后壁、下壁和室间隔的纵向应变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周向、径向应变参数ROC曲线下面积。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室形态与功能,应用该技术可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室功能异常,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中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益气强心方对1型心肾综合征病人心肾功能的影响

李鹤,刘亚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益气强心方对1型心肾综合征病人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1型心肾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强心方,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疗程后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s)、脑钠肽(BNP)]及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两组治疗后LVEDd、LVEDs、BNP、尿素、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强心方能有效改善1型心肾综合征病人的心肾功能。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

李星,胡风云,张鹏,王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SIS组)和26例非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on-SI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人入院时、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UCH-L1浓度;分析UCH-L1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比较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组30 d后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UCH-L1的变化。结果两组血清UCH-L1均从入院时开始增高,到第3天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SIS组入院时、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UCH-L1浓度均高于Non-S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APACHEⅡ评分越高,UCH-L1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78,P=0.000)。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0 d后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第1天、第3天UCH-L1浓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第7天UCH-L1浓度仍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APACHEⅡ评分和外周静脉血UCH-L1浓度可以较好地早期判断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病情发展及预后。

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江丽,周小燕,谢海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观察两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

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

江继成,乔英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 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 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神经功能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廖薇薇,陈日玉,张和妹,黄燕,罗丽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神经功能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220例在我院进行康复的脑出血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分别为(36.33±7.32)分和(30.22±8.48)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5.42±8.19)分和(15.11±6.39)分(P<0.05),治疗后的FMA评分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股四头肌与腘绳肌Kendal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股四头肌与腘绳肌Kendal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步行能力优良率分别为90.9%和78.2%,观察组的步行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神经功能缺损中的应用,能提高病人的步行与运动功能,改善肌力状况。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

王振宁,叶嘉文,罗灼明,朱灼坤,江耿思,陈桂增,刘小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高压氧、康复疗法及其他物理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残疾程度评分(DR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分别为(51.17±5.64)cm/s、(55.81±5.37)cm/s,rCBF分别为(37.86±11.15)mL/(100 g•min)、(44.10±13.28)mL/(100 g•min),rCBV分别为(2.29±0.53)mL/100 g、(3.10±0.62)mL/100 g,GCS评分分别为(9.03±1.68)分、(10.34±1.45)分,DRS评分分别为(8.29±3.10)分、(6.53±2.57)分,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rCBF、rCBV、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脑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改善昏迷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多维度综合评估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癫痫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侯小兵,苏绮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多维度综合评估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癫痫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服用药物的不同将100例癫痫病人分为德巴金(注射用丙戊酸钠)组、拉莫三嗪组、奥卡西平组及左乙拉西坦组,利用韦氏智能测定、背景脑电频率功率谱、P300诱发电位等指标多维度评估癫痫病人认知功能情况,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德巴金组治疗后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均下降;脑电频率慢波成分均增加;P300的潜伏期延长及波幅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拉莫三嗪组、奥卡西平组及左乙拉西坦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德巴金对癫痫病人认知功能有影响,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及左乙拉西坦组对癫痫病人认知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首发重性抑郁障碍病人血脂谱水平与其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宋苗,郎小娥,薛晓燕,侯鑫,何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首发重性抑郁障碍(MDD)病人自杀行为与血脂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未用药的MDD病人27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和血脂谱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与血清T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且在对性别和年龄分层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分别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与血脂谱分析发现,男性病人的年龄与自杀行为呈负相关关系(P<0.05),18~44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病人的血清TG和LDL-C水平与自杀行为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与血清TC、HDL-C水平有关。男性病人自杀行为与年龄相关。18~44岁年龄段病人的自杀行为危险因素还包括血清TC水平升高,TG和LDL-C水平下降。

东莨菪碱联合无创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老年脑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

郁慧雯,赵建力,田首元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和无创肢体缺血后处理(NILIPostC)联合应用对老年脑梗死病人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的老年脑梗死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术前静脉注射东莨菪碱,观察组在搭桥成功后立即进行NILIPostC处理;对照组不施加肢体缺血处理。记录两组病人,术后2 h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和动脉再通后6 h、12 h、24 h、72 h 心肌损伤标记物浓度。结果动脉再通后两组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都有所上升,12 h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观察组动脉再通后的6 h、12 h、24 h、72 h血清 CK-MB和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2 h,观察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莨菪碱联合无创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对老年脑梗死病人有心肌保护作用。
理论探索

养心降压操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康复机制

庄逸洋,张梓洁,卢茵茵,李荣,褚庆民,罗川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探讨中西医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介绍养心降压操动作内容及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康复的机制,期冀养心降压操能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康复提供帮助,并将其推而广之。

从肝论治胸痹

卓志芳,靳利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肝心二脏的生理病理联系,并结合临床案例论述从肝治疗胸痹疾病的理论依据,探讨其临床意义。

从络虚瘀滞论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彭娟,金庆江,过伟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与中风发病关系密切,且病机虚实夹杂。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现有研究,提出“元气亏虚为本,络脉瘀滞为标”的基本病机,研制“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复方中药参龙胶囊,具有降脂、缩小斑块体积及稳定斑块性质的作用。
经验交流

林谦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

高群,董菲,曲文白,邹思畅,蔡芸,林谦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林谦教授认为,心主神明,心悸心神不安,或因心气不足失养,或因瘀血、痰热等实邪扰心。在室性期前收缩中,心气不足是其基本因素,瘀血、痰热等为继发病理产物。在临床上,病人或因劳累、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因摄入过多膏粱厚味、辛辣煿炙之品,产生痰热,壮火食气,心气受伤;或因年老气衰,心气衰减;或因先天亏损,后天失养,心气不足等因素,心神失养,产生心悸。

刘如秀教授应用滋肾活血方加减逆转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的验案分析

李洁,刘如秀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刘如秀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批、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的首批学术继承人。刘如秀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理论研究,临证时注重顾护正气,兼以祛邪,每获良效。

匹伐他汀钙片致周围神经病变2例报道

张健真,庄锐,魏大为,杨燕,唐蓓蕾,刘小芸,贺小芳,常佩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组织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对抗高胆固醇血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相关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非调脂作用,其中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作用。

辛伐他汀过敏病人的替代治疗研究

何志强,冯玫,陈维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过敏病人的替代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2018年我院出现他汀类过敏病人共18例,其中辛伐他汀过敏11例(61.1%),之后停用辛伐他汀,在抗过敏治疗后改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病人停用抗过敏药后改用阿托伐他汀是否再次出现过敏现象。结果改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再次出现过敏的概率为9.09%。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病人嗜碱性粒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过敏前后短暂的时间里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结论辛伐他汀过敏病人可选择阿托伐他汀替代治疗。

养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

翁嘉灏,周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养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方治疗,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共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与70.8%,P<0.05)。治疗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心脏相关积分、睡眠相关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9%与70.8%,P<0.05)。结论养心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障碍,可明显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症状,改善心脏相关症状及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曾丽霞,庾浩坚,黄庭开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心血管科住院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89例,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46例)和B组(43例),A组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B组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常规护理。结果A组PCI手术时间为(56.43±15.90)min,B组PCI手术时间为(66.37±26.86)min,A组PCI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A组血压正常率高于B组,血压增高及血压增高需要处理情况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I病人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失败率低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心理护理,可以有效解决病人术前容易出现的心理因素,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除低术中血压升高发生率以及桡动脉穿刺失败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