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19年 17卷 8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心宝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

孙元隆,李益萍,阮小芬,王肖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心宝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医药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纳入21项研究,高质量文献5篇,低质量文献16篇,共1 600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药常规加用心宝丸治疗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相对危险度(RR)=1.25,95%CI(1.14,1.37),P<0.000 01],心电图疗效[RR=1.33,95%CI(1.10,1.61),P=0.003],静息时心率[加权均方差(WMD)=3.01,95%CI(0.08,5.94),P=0.04],24 h平均心率[WMD=6.23,95%CI(3.35,9.11),P<0.000 1]。结论西药常规治疗加用心宝丸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疗效。

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杜宝林,甄翔兴,李威,洪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住院的高脂血症病人,采用中医证候问卷调查方法四诊合参对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王今觉教授望目辨证方法对220例病人进行白睛血络分区辨证分型,比较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遏、气滞血瘀。白睛血络分区包括肝胆区、心区、肾区、脾胃区。白睛血络脾区与高脂血症病人痰浊阻遏证型相关,白睛血络肾区与高脂血症肝肾阴虚证型相关,脾胃区与脾肾阳虚相关。结论白睛络脉较脉诊、舌诊可直观显现病人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作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及并发症预后及各脏器损伤程度判断的辅助诊断,可及时有效地诊查并治疗高脂血症及并发症。

中老年人血清转氨酶水平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陆培培,孟旭,王淑玉,东黎光,张宇清,胡爱华,马丽红,周宪梁,王文,刘力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社区中老年人群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远期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整群抽取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和苹果园社区4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9 577例完成基线和3年后的随访调查。采用标准问卷法收集人群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采集空腹血标本,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转氨酶与高血压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血压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年,952例(21.5%)发现新发高血压,且新发高血压发病率随着ALT升高而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LogALT与新发高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1.49,P=0.04)。结论中老年血清ALT水平升高不仅是肝脏损伤表现,反映未来高血压患病风险,同时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消心痹方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陈鹏,刘永胜,陈刚,吴爱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消心痹方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的疗效及对病人心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HC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给予营养心肌、利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消心痹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检测IGF-1、BN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32%与75.81%,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值、血红细胞比容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VST、LVPW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LVEDD、LVESD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F-1、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心痹方联合卡维地洛能有效改善HCM病人心功能和IGF-1、BN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芪参益气滴丸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解鑫隆,徐朝军,项宇,倪广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疗程为1年。研究期间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变化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治疗组MACE中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NT-proBNP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TNF-α、IL-6、NT-proBNP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LVESD、LVEDD、LVEF、LVMI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术后配合芪参益气滴丸效果更佳。

益气养阴化痰方结合吞咽训练治疗气阴两虚夹痰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陶庄,尹凯宁,孙林娟,张允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痰方结合吞咽训练治疗气阴两虚夹痰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比较两组吞咽评价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表、Barthel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价结果。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量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3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量表、吞咽评价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痰方结合吞咽训练能有效改善病人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中医证候量表及吞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明显。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朱宗俊,杨文明,陈瑞全,饶美林,刘华胜,肖洪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FAC评分、10MWS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

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程琼,魏文,林倩,汪银洲 ,李永坤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MPAR明显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PAR、血浆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与NIHSS评分显著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76%与58.65%,P<0.01)。试验组发生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出血并发症、脑水肿、出血性转化、再入院例数、出院后进行抗栓治疗、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基础医学论著

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大鼠海马认知功能的影响

曹宇,刁雪梅,李泽惠,李琨,刘美霞,裴卉,李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大鼠行为学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双侧颈动脉结扎组(2-VO)、多奈哌齐组(0.5 mg/kg)、中药低剂量组(3.3 mg/kg)、中药中剂量组(6.6 mg/kg)和中药高剂量组(16.5 mg/kg),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并观察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 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Sham组明显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多奈哌齐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2-VO组明显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延长(P<0.05)。2-VO组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较Sham组增多,胞体增大。给药后,多奈哌齐组与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较2-VO组数量减少,胞体变小。结论参麻益智方可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双侧颈动脉硬化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增生和激活,从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

黄连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

卢陶陶,王洋洋,黄珍婷,杨文明,蔡志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和积聚的影响。方法将2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黄连素组,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后连续灌胃4周。灌胃结束后行水迷宫实验检测两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Aβ4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β积聚形成的老年斑。结果 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黄连素组逃避潜伏期较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黄连素组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P<0.05),目标象限内活动时间黄连素组长于生理盐水组(P<0.0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黄连素组Aβ42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黄连素组老年斑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减少(P<0.05)。结论黄连素能明显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Aβ42的表达和老年斑的形成。
综述与进展

中药枳壳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赵晶珊,侯雅竹,王贤良,莫欣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药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功效,为常用理气药之一。对枳壳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调控血管舒缩、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心血管药理方面的心血管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枳壳方剂中协同增效机制有效研究。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韩昀希,吴迪,蒋思佳,徐梦菡,李春燕,燕海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通过综述C反应蛋白与血管硬化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中医脉诊研究的影响,多项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直接参与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关,而且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之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病人单核细胞计数与HDL-C比值的研究进展

高慧,李春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炎症和氧化损伤密切相关。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单核细胞计数与HDL-C比值(MH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简单且易快速获取,早期检测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估。现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对MH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高血压病中药足浴规范化治疗概述

方誉,岳进,李洪波,罗莎,谢燕萍,岳桂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药足浴是高血压病人常用的外治法,在高血压治疗中起辅助降压功效,临床上辨证选方、应用方案、技术操作等方面缺乏行业标准及专家共识。现通过文献整理回顾近年来有关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的文献报道,从而了解目前该疗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归纳足浴规范化治疗的关键点,为今后研究中药足浴疗法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

温阳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杨园园,赵国良,李达,高旭杰,赵成凯,闫建玲,袁长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温阳法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治本之法,固其本祛其标,临床应用广泛。现对近10年关于温阳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医角度对温阳法治疗本病的基本病机、辨证分型、中医内外治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为临床防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辨证思路,指导临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王平平,高利,罗玉敏,谢雁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复发是导致病人再次入院、长期残疾、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复发风险评估是避免复发和死亡的重要依据。现就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评估常用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思路。

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刘玥,金香兰,张寅,周春宇,张志辰,王建伟,李涛,杨阳,张允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由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成为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的主要诱因,疾病负担较重。开展脑卒中流行病学,尤其是脑卒中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有助于识别区域群体较高的脑卒中风险,实现早期预防脑卒中。现分别从中西医角度系统回顾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老年病人营养状况及评估的研究进展

郭娜娜,刘学军,杜毓锋,刘丽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运用针对性评估方法对老年人潜在的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风险进行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现从老年人营养状况现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营养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出生日期五运六气与后天罹患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许丞莹,王亚红,李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特点与后天罹患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400例冠心病病人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病人出生日期的六气分布相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出生时的月支在卯月罹患率最高,巳月罹患率最低;出生日期的司天、在泉以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罹患人数最高,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罹患人数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天罹患冠心病与出生日期的六气分布特点具有一定关联性。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胡晓英,李茹,刘智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及对左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4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硝酸甘油组47例应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胶囊组47例在硝酸甘油组基础上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 d。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常规监护指标、左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胶囊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硝酸甘油组(95.74%与78.72%,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中心静脉压(CV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胶囊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胶囊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硝酸甘油组(P<0.05)。胶囊组低血压、胃肠道反应、QT间期延长、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能明显增强病人左心室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其疗效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

不同血压靶目标值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

侯晓红,韩清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血压靶目标值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不同血压靶目标值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veMan 5.3软件对纳入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2 315例病人。与标准降压(<140/90 mmHg)比较,强化降压(<130/80 mmHg)心肌梗死风险比(HR)为0.84,卒中HR为0.82,心力衰竭HR为0.77,并未发现强化降压降低或增加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结论强化降压与标准降压相比,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

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娄艳,王思博,王亚新,王齐明,陈明龙,王连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消融疗效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7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 156例,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总结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手术成功率等临床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年龄41~85(63.01±9.66)岁,非冠心病组年龄23~80(47.43±11.55)岁;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多起源于左心室73例(68.87%),非冠心病组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最常见[794例(75.6%)];冠心病组射频消融成功率为43.40%,非冠心病射频消融成功率为81.52%;冠心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9.16±5.29)mm,非冠心病组为(46.48±4.51)mm。结论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年龄大,起源于左心室比例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同时冠心病组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低,复发率高。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AT1-AA的分布特征及对ET-1、vWF的影响

陈洁,马秀瑞,张竹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的分布特征及对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病人、无再狭窄病人,另选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T1-AA滴度;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ET-1、vWF水平。结果再狭窄组血清AT1-AA阳性率高于未再狭窄组(43.6%与18.3%,P<0.05);AT1-AA阳性再狭窄组较AT1-AA阴性再狭窄组ET-1水平和vWF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病人血清AT1-AA分布呈高阳性,且AT1-AA可能通过介导内皮损伤参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

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栓抽吸后慢血流的临床疗效

毛幼林,袁义强,王瑞敏,黄琼,陈俭,陈愿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栓抽吸后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80例,随机分为A组(血栓抽吸后经冠状动脉导管给药)和B组(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给药),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运、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IMI)Ⅲ级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Ⅲ级血流、hST段50%恢复均低于B组(P<0.05),慢血流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PCI术治疗STEMI,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给药相较于冠状动脉导管给药,能有效预防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提高病变冠状动脉血液灌注,提高病人临床疗效。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吴东林,习玲,杨婧,郝春艳,王荣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PCI并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的老年冠心病病人100例,所有病人均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根据血栓弹力图测定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组,其中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AR与CR同时存在为双重抵抗(DR)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且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为抗血小板药物敏感(ADS)组。将各组相关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病人中,AR组13例(13%),CR组18例(18%),DR组25例(25%),ADS组44例(44%)。DR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其他3组;AR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与ADS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与DR组比较,总胆固醇与C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年龄、空腹血糖、LDL-C、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与A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可反映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及时发现PCI术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老年病人。高龄、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是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老年病人更易出现AR。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QT离散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秦巧云,王一萌,张娜,李帅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PCI术后QT离散度(QTd)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病人10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排除与纳入标准分为观察组:ACS病人74例(A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B组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C组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例);对照组:非ACS病人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各亚组发作时及围术期QTd及QT间期(QTc)离散度值(QTcd)。结果 观察组QTc及QTc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观察组QTc及QTcd水平升高程度为C组>B组>A组(P<0.05)。单因素分析: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与体质指数、日吸烟量、糖尿病史、心率有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与体质指数、日吸烟量、糖尿病史、心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ACS病人QTc和QTcd与多因素有关,且PCI术后QTc降低,心肌血供改善。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对冠心病临界狭窄病变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

马洪山,屈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冠心病临界狭窄病变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临界病变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FFR≥0.75不予介入干预)、B组(FFR<0.75予以介入干预)和C组(FFR<0.75不予介入干预)。分别测定所有病人术前及术后FFR,术前及术后3个月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白介素-6(IL-6)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和B组FFR、LVEF水平明显优于C组,A组和B组NT-proBNP、IL-6水平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低致左心功能低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FFR增加,左心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减少MACE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蛋白尿水平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

朱建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蛋白尿水平评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蛋白尿分为蛋白尿组(53例)和无蛋白尿组(8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蛋白尿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 蛋白尿组冠心病、糖尿病比例及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左室射血分数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共25例(17.66%)病人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蛋白尿组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蛋白尿组的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蛋白尿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研究

赵惠萍,张琪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高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病人55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病人均在诱因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B组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B型钠尿肽(BNP)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29%与70.37%,P<0.05)。治疗后,两组BNP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且B组长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提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血清肌酐均降低,且 B组低于A组(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可提高病人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不良反应少。

米力农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康晓洁,白春林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及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与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病人应用米力农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均有效改善相关症状及体征,病人心功能和预后。

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祖德金,张兰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心力衰竭用药均参照新指南,对照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治疗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心室率、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室率、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能较好地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同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盘德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利拉鲁肽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利拉鲁肽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日早餐前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注射液,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检测并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最大峰值速度(A峰)、E/A比值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降低(P<0.01),FPG、2 hPG、HbA1c水平降低(P<0.01),LVEF、E峰、E/A比值升高(P<0.05),A峰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利拉鲁肽组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降低(P<0.01),FPG、2 hPG、HbA1c水平降低(P<0.01),LVEF、E峰、E/A比值升高(P<0.05),A峰降低(P<0.05)。利拉鲁肽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5%与78.26%,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免疫因子、血糖及心功能等指标。

二甲双胍联合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率、血糖相关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

周莉桢,郭杏花,郑仲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二联药物方案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率、血糖相关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病人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A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阿格列汀治疗,B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相关指标及胰岛β细胞相关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餐后2 h血糖(2 h-PBG)、HbA1c、Fins、空腹C肽(F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糖控制率为89.23%,明显高于B组的55.38%(P<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89%低于B组的41.51%(P<0.05)。治疗后,两组稳态模型2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低于治疗前,稳态模型2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2-β)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OMA2-IR低于B组,HOMA2-β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阿格列汀二联药物方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其血糖控制率较高,FBG和2 h-PBG改善情况更佳,可有效控制病人胰岛素抵抗。

真武逐瘀汤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赵丹,李春,李洁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真武逐瘀汤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真武逐瘀汤治疗,疗程28 d。结果两组治疗后心悸、气短、喘息评分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每搏量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89%与73.33%,P<0.05)。结论真武逐瘀汤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增强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后PCI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郭晶,高道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在溶栓后PCI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病人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PCI术后替格瑞洛组病人TIMI血流分级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99.29%与94.29%,P<0.05)。两组病人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851,95%CI(0.928,3.636),P=0.082];氯吡格雷组病人发生心血管相关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替格瑞洛组[HR=2.664,95%CI(1.033,7.332),P=0.048]。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3% 与16.43%,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后PCI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能够更好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

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高血压病人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李敏,赵翠花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1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病人168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4组,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组(25例)、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不足组(53例)、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充足组(49例)和血压正常对照组(41例)。记录各组年龄、既往史、服药种类、烟酒史、体质指数(BMI)、血压和血脂、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结果4组BMI、总胆固醇及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老年病人既往史患有冠心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组baPWV、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25(OH)D水平与外周血管僵硬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血清25(OH)D水平越低,外周血管僵硬度越高。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进一步加重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损害。老年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病人LDL-C明显升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baPWV具有评估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能力,因其测量简单、重复性好、无创,适用于社区早期预防、慢性病管理。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蛭芎胶囊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侧支循环的影响

翟飞鹏,孙雅轩,蔚洪恩,刘毅,董银桃,胡风云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蛭芎胶囊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将80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蛭芎胶囊。治疗前后应用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评价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代偿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蛭芎胶囊有助于改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侧支循环,而且较安全有效。

肉苁蓉总苷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和血清p-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黄惠莲,陈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肉苁蓉总苷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和血清p-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8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9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脑复康治疗,治疗组采用肉苁蓉总苷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认知功能及血清p-tau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91%与82.83%,P<0.05),治疗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分及血清p-tau浓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且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苁蓉总苷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病人血清P-tau蛋白水平有关。

脑白质病变病人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范常锋,李霞,赵亚锋,乔淑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ML)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WML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32例及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参与WML的动态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课题的病人246例,共378例。采用头部MRI检查评价WML程度,根据评分分为无WML组、轻度WML组、中度WML组及重度WM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WML的危险因素,采用Eviews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WML的关系。结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提示,4组年龄、高血压、血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Hcy、血肌酐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模型提示患高血压时,Hcy对WML有明显影响。结论年龄、Hcy、血肌酐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伴高水平Hcy,易出现WML。

奥卡西平联合小剂量巴氯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周俊英,牛智领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联合小剂量巴氯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濮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巴氯芬(单次剂量5 mg)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P物质(SP)、β-内啡肽、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显著降低,且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P和5-HT水平显著下降,β-内啡肽水平升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CRP、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水平显著下调,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小剂量巴氯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药奥卡西平治疗,其机制可能与SP和5-HT表达下调,β-内啡肽表达上调及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帕金森病病人睡眠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曹珊珊,于东东,苏嵘 ,郭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病人睡眠障碍(SD)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3例PD病人,根据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分为SD组和非睡眠障碍(NSD)组,记录所有病人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PSQI量表评价睡眠情况,同时使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Y分级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日间思睡量表(ESS)、疲劳严重量表(FS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帕金森生活质量问卷(PDQ-39)量表评价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结果PD病人SD发生率为67.74%;SD主要临床表现为实际睡眠时间的减少、入睡时间的延长、睡眠质量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越长及H-Y分数量表、UPDRS、PDQ-39、NMSS、ESS、FSS评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结论SD在PD病人中较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差,PD严重程度可能影响病人睡眠质量。

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袁昌杰,黄必德,韩克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

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张建辉,蔡欣汝,李鹏,孙晓立,姚志刚,贾蔚娴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164例,根据病人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锥颅引流术组(引流组)88例和小骨窗开颅术组(开颅组)76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血肿清除效果、死亡率、对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及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引流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P<0.05);开颅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引流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术后1 d血肿清除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开颅组肺部感染和总发生率均低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影响相近,小骨窗开颅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
理论探索

反治法之“酸因酸用”

杨翰林,罗川晋,吴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原则,由此派生出较多治法,包括正治与反治。一直以来反治法并不多,以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为主,吴伟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中发现酸味药补肝肾改善腰膝酸软及山楂治疗食积反酸两种“酸因酸用”法符合反治法,故现提出“酸因酸用”之说作为反治法的丰富和补充。
经验交流

自拟加味益气补肾化浊方联合溴吡斯的明与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

魏玉梅,赵承花,刘利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自拟加味益气补肾化浊方联合溴吡斯的明与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82例MG病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溴吡斯的明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益气补肾化浊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91%与73.68%,P<0.05)。治疗后,两组眼睑下垂、语言蹇塞、身体困倦、腰膝酸软、纳减、排便无力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临床分型与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QM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M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4+/CD8+、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滴度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FN-γ、TNF-α、CD4+、CD4+/CD8+、AChRAb滴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加味益气补肾化浊法联名溴吡斯的明可提高MG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AChRAb滴度。

徐浩教授“大气下陷”论治肺动脉高压经验浅析

张杰,张贺,李秋忆,徐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中医学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方法是泻肺、补肺、补肾、益气、活血、祛痰等。大气振精神、行气血、司呼吸、主燮理,徐浩教授认为“大气下陷”是肺动脉高压的基本病机,益气升陷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方法,且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疗效。本介绍徐浩教授“大气下陷”论治肺动脉高压的经验。

麝香保心丸合芒硝外用治疗下肢静脉炎1例报道

马刚,李一鸣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慢性下肢静脉炎病人,因病史长,多虚实夹杂,湿、热、瘀同在。治疗上,在清热同时配合补气温阳药物,标本兼治。麝香保心丸在药物组成配伍上符合要求,清热解毒、消肿、温通共在,在消炎、消肿、止痛基础上温通局部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应用麝香保心丸与芒硝外敷治疗慢性下肢静脉炎,既拓展麝香保心丸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和优势。

脊髓炎1例报道

高晗,李如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无力、麻木,病变相应部位背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多于2~3 d内症状进展至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尿便障碍,呈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本例病人有明显的感觉障碍,颈背部疼痛,下胸部及上腹部束带感,胸部以下麻木明显,脚踩棉花感;下肢轻度肌力减退为运动障碍,二便障碍为自主神经紊乱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张乃保,彭志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多导睡眠仪(PSG)进行监测,分为OSA组59例和无OSA组4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不同时间点OSA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OSA患病率为60%,其中重度OSA者占25.4%。年龄和OSA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与无OSA病人相比,OSA病人功能恢复不良风险增加2.87倍。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合并OSA常有不良神经功能恢复。